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旅游信息> 景点风光> 正文详情

旬阳蜀河:“水”润蜀城

作者:秦荣涛 发布时间:2024-12-31 17:34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蜀河,古之淯溪,因其流域有蜀王冢而得名。蜀河古镇,地处旬阳市东部,北倚秦岭,南依巴山。汤汤汉江,悠悠蜀河,二水穿蜀境而过,在古镇杨泗庙前“泾渭分明、江湖相会”。回溯过去,两大水系的连通造就了其“小汉口”之美誉,再看今朝,蜀河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部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根茂实遂、膏沃光晔。近年来,蜀河镇深入践行“两山”理论,生态景观提“靓”赋颜、环境成色提质增美,在青山绿水间绘就了“不变”与“变”的宜居宜业宜游画卷,于古今辉映中焕发了千年古镇在现代化新征程上的绿色生机与生态魅力。

蜀河之不变。蜀自兴晋始传流,魏兴黄土淯阳楼。又历闾关长岗郡,巴山汉水照春秋。蜀河古镇依水得名、伴水而建、临水而居、缘水而兴、倚水而盛、因水而美,岁岁安澜的“母亲河”蜀河发轫于溪涧,奔腾于山峦,流淌了这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润泽了两岸约592平方公里的土地,川流不息的哺育了河岸万物生灵,更承载了当地人民承袭千载的文化记忆与岁月传说。

水韵悠悠,文脉滔滔。千百年来,蜀汉二水得益于舟楫之利,闪耀着文化的璀璨光泽,形塑了这片土地的生长脉络与精神体系。过去,在这条响当当的黄金水道上,走南往北的船商相聚相离,商旅行贩的叫卖此起彼伏,慷慨激昂的故事泼墨挥毫。在孕育汉水文化的原生基础上,又涵养了在蜀河互补、交融、繁衍的荆楚文化、中原文化和巴蜀文化,成为了水陆运输、农耕商贸发展缩影的直接映射,更是多民族交往汇聚、多文化交融互鉴的共生结晶。时至今日,河流依旧清澈如初,未曾有变。一波一浪皆水碧如蓝,一湾一潭都澄澈如镜,江畔依旧留存着诗词意蕴,正如卢仔润先生所言“眺蜀河内外,桐花竞放;大川上下,荷稻飘香”。青山依旧在,碧水映蓝天,这份不变,是一代代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讴歌自然、保护自然的矢志不渝,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薪火相传的最美见证。

蜀河之变。从一河碧水清波荡漾到两岸风光全面出彩,从千年古镇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从单纯游览看景到休闲河堤旁举办的“蜀河好乡音K歌大赛”,人们未曾辜负这里的“好美色”,当好了生态画卷的“好知音”,使蜀河美在山水而不止于山水,变得更加生态、更加热闹、更加时尚、更加开放。一言以蔽之,蜀河之变,就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的最佳缩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蜀河水生态的修复与保护,离不开“河长制”在治水兴水方面的“源头性保驾护航”。自全面深化“河长制”并规范长效运行以来,无论是市县镇村的整体统筹,还是党政农林的多部门联动协调;无论是一河一策、因河施策,还是清淤疏浚、河岸护坡;无论是水源地宣传保护,还是制度化巡河清河,践行的都是“水岸同治、标本兼治、多方共治”的“一盘棋”思维,生动彰显了山水林湖一体化治理的生动注脚。先利于水而后水有利,如今的蜀河两岸一派春光,水清岸绿、村美人和的诗画形象跃然于眼前。在其流经三官社区一带时,该社区以流域荒滩治理之“活”激扬农旅产业融合之“水”,使交互体验的蔬果大棚、风光迤逦的观光荷湾行之有效的将环境优势转化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村集体收入由2021年的5万元突破至今的50余万元,实现了“护得河岸清,致富也振兴”。入汉江口处,滩涂广袤,“年轻”的河流休闲景观长堤横卧于河畔与山脊处的老街古巷“遥相呼应”,共同向游人喃喃诉说着水岸埠头的故事。当金色夕阳倾倒在碧波河面上,“中国好乡音K歌大赛”在景观长堤上如期火热开唱,这时的堤上和旅游旺季时一样人潮涌动、摩肩擦踵,浓浓烟火气沿河而生,小小河堤,承托了百姓营生、氤氲了人间百态,创新式“解锁”了古镇居民“寻诗何必远方,且看蜀河风光”的生活之乐,给一方百姓带来了“护得河岸清,幸福感提升”的独特获得感与认同感。

人不负碧水,碧水定不负人。现今,在27名镇村级河湖长、29名护河员的带动下,蜀河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壮大,累计开展清河活动48次,志愿服务活动150余次,和谐共生的“人水”价值观愈加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全面参与水生态保护的全民热潮已然形成,河流生态的绿色优势也正在源源不断的转化为蜀河镇域高质量发展的前进胜势。一条河流奔涌依旧,一张蓝图焕发新颜,蜀城护水,“水”润蜀城的“答卷”正如这条绵延不绝向前的水脉一样,连绵出生生不息的自然力量与勃勃待发的人文伟力,于浪涛翻涌间勇立潮头高处,直入绿波深处。


【责任编辑:徐冰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