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故土难离,是中国几千年割舍不下的家园情结。这种矛盾是当前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工作的主要矛盾。
“十三五”期间,旬阳市共建集中安置点(小区)93个,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630户42653人。如此庞大的搬迁群体,如何让群众搬离故土在新的“天地”稳下来?安置点上的群众来自四面八方,人员结构复杂、居民需求多、管理服务难,如何统筹治理?群众入住、生活、就业、上学、求医及后续保障工作如何实现一盘棋统筹解决?如何实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成为考验旬阳执政能力的关键。
旬阳市创新探索出“456”搬迁后扶新机制,即:打造“4心”示范社区,实施5大乐业工程,建立6大服务中心,让易地搬迁群众实现安居乐业,解除后顾之忧,精心续写易地搬迁后扶“后半篇”文章,守护搬迁群众从故土难离到安居乐业。
打造四心社区:把“人生地不熟”守护成“同一个家园”
蜀河镇龙头嘴社区是旬阳市重点集中安置社区,于2019年建成,2020年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是一个全新的社区,居民来自周边多个乡镇,外县外省都聚集一起,人员构成复杂,生活习惯各异。面对4005户居民,对于党支部书记胡杰山来说,每一天都充满挑战。
1号楼1单元A01室住户胡龙才现年81岁了,因为儿女不在身边,吃饭成了问题。好在社区成立有小餐桌,同是搬迁户的负责人孙现根就定时提供送餐服务,既满足了老人的用餐需求,又给孙现根经营的小餐馆带来了收益。而这个小餐桌也解决了3号楼负二层45岁五保户杨才军的大问题。留守老人杨树荣说:“小区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儿童较多,有了小餐桌,给我们解决了吃饭这个‘天大的问题’,也让我们体会家的温暖。”
对于1号楼1单元B02的住户潘登河来说,身体健康,种了一辈子地,总想找点事干,就想拥有一块自己的菜园,闲暇时间,种种菜,既打发了时间又可以节省买菜的开支,社区经过调研后,发现这种需求的人很多,就开发了多个面积不一的小菜园,免费分给搬迁群众。潘登河分到停车场下河边的一块,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黄瓜和萝卜郁郁葱葱,不但满足自己时令蔬菜的需求,还可以送一些给邻居食用。
12号楼3单元A02住户潘明宏搬迁出来后,老家房屋全部土地腾退了,一些农具和必备的用品就没处放。“好在社区有小仓库,我把锄头和一些东西就寄存在里边,很实用。”目前,社区设置四个小库房,专门解决群众生产工具、棺木、零散用品等问题。
社区支部书记胡杰山介绍说:“除开小餐桌、小菜园和小库房外,我们针对群众购买需求,建立了小超市;为了满足搬迁群众在小区办红白喜事,建立了两个小厅堂,承办了多次婚丧嫁娶事宜,为了解决培训和放学儿童没人照看难题,我们建起了小课堂。”
和蜀河镇一样,旬阳市在集中安置区大力实施小库房、小厅堂、小菜园、小公墓、小餐桌、小超市“六小”暖心工程,实现100户以上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六小工程”全覆盖。
城关镇四海逸家社区占地340亩,已安置搬迁群众3428户12085人。社区配套建设水、电、绿化、亮化设施,建成了12米宽的环形道路、1.2万平方米休闲广场、4000平方米购物超市、6500平方米标准化工厂厂房、能容纳500名儿童的幼儿园和幼儿托管中心,配套建设卫生室、快递配送、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开通了公交专线,经常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旬阳市后扶办统筹成员单位分工与合作,通过创新社区治理,打造安心社区;聚焦便民利民,打造暖心社区;促进社会融入,打造贴心社区;提升公共服务,打造舒心社区。通过“4心”示范社区创建,让搬迁群众“安居”。
五大乐业工程:在全新的他乡,亮起万家灯火
蜀河镇三官社区二组李秀芳家里五口人,自己筹集了1万块钱就搬迁到蜀河镇龙头嘴社区,现在入住六号楼二单元805,两个孩子到居家仅一墙之隔的学校读书,丈夫在山西搞建筑劳务,自己在家照顾孩子的同时,到楼下的社区工厂上班,因为勤快务实,每月可以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楼上居住,楼下上班挺好的,算下来比在外打工强得多,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小孩,我挣的工资足够一家的开销。”和李秀芳上班一样的社区工厂,蜀河镇龙头嘴社区就有四家。
吕河镇汉水移民安置社区因为地处城边,位于高新区核心区,在实施就业服务中,把创业扶持作为重要的就业形式。从双井村搬到汉水社区的陈志敏,搬来已有几个年头了,看到新社区居住着2000多人,陈志敏就萌生了既为群众服务又能谋生计的想法,结合他的技术特长,开了一间摩托车、电动车修理店,现在效益很好。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并带动社区群众增收致富,家庭人均收入显著提高。搬迁前,天黑了又亮,日子天天一个样;搬迁后,心里甜有盼头,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旬阳市通过实施充分就业工程、劳动技能提升工程、创业带动工程、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工程、农业园区提升工程等五大乐业工程,根据搬迁群众不同类型,快速实现就地就业并致富。
在实际工作中,旬阳市主要通过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拓宽转移就业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建立集中招聘、“云端”送岗、点对点输出、上门“三送”等更加灵活的岗位推送机制,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帮扶服务;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搬迁群众就业能力和培训人员就业率,提升就业稳定性;促进公共创业服务平台向搬迁安置区延伸,落实各类激励性创业补贴政策,支持个体经营,鼓励搬迁群众返乡创业,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强项目资金支持力度,持续推动新社区工厂标准化厂房建设,全力推动新社区工厂快速发展、提质升级;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积极主动将搬迁群众嵌入产业链,搬迁户将土地等相关农业资源以入股、租赁、转包等形式与各类市场经营主体建立利益联盟机制,增加搬迁群众资产性收益。
通过因人而异,旬阳搬迁群众实现就业全覆盖,解决就业人口 12113人,让腰包鼓起来,解决了搬迁群众增收需求。
六大服务中心:农村和城市一样“潮”
在蜀河镇三官移民安置社区看到:新建的小厅堂可以解决搬迁群众过红白喜事的需求,老年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不再孤单,生态停车场内各式小轿车应有尽有,文化广场中,大爷大妈的广场舞扭动的欢快而有节奏,篮球场内三人对抗赛上演着激情,社区服务中心内前来办事的人络绎不绝,卫生室宽敞明亮,充电桩整齐划一,妇女儿童之家让社区工厂上班的宝妈可以心无旁骛,物业中心让居民享受城市一样的服务。
据蜀河镇社区振兴办主任赵刚介绍:“为了创建五星级社区,今年又安装健身器材6套,建成绿地7处,安装路灯47盏,新建公厕4座。”
在城关镇四海逸家社区,为破解搬迁“两头跑”难题,不断探索“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区管理房和人”模式,搬迁社区党组织负责做好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养老保险等12项保障服务。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72栋楼选出72名楼长(党员24名),把楼栋分成11个网格,配备11名网格长、11名网格员。组建以楼长为主的业主委员会,探索建立红色物业,推行社区“两委”成员与物业公司“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实现社区治理和物业服务一体化。
旬阳市后扶办、搬迁办统一指导,在社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就业服务中心、电商服务中心、物业服务中心、老年儿童关爱中心、综治中心等六大中心,通过六大中心建设,重点在防返贫监测、稳定增收、社区治理、权益保障、便民服务等五个方面创新服务,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目前,旬阳市在城关镇四海逸家、蜀河镇龙头嘴社区、小河镇小河社区、吕河镇汉水佳苑4个安置点创建标准化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了有阵地、有牌子、有人员、有制度,有经费,将便民服务、产业就业、电商服务、物业服务、老年儿童关爱、社区综治等融为一体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蜀河镇龙头嘴社区81岁的胡龙才老人告诉记者:“我现在吃饭有小饭桌给送,闲来无事可以到老年活动中心去溜达一下,社保和医疗有服务人员上门来收,包括身后事,墓地问题都已经划分好了。”
从市后扶办和搬迁办获悉,截至目前,旬阳已创建“五星”社区8个,四海逸家、吕河集镇(A、B区)、蜀河三官、小河社区等四个示范点建设推进顺利: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卫生室、养老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正在加快装修;移民搬迁户防返贫动态监测“双向三线”行动,已经完成试点,在全市推行,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搬迁群众漏查与漏管问题;搬迁群众就业、创业、产业等“五大增收工程”台账和搬迁社区“321”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台账全部建立。
- 上一篇:旬阳市:“四注重”推进作风建设专项行动[ 10-09 ]
- 下一篇:建设文明城市幸福家园 ——旬阳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进行时[ 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