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正文详情

旬阳:家门口劳务公司激活乡村振兴“内动力”

作者:张兆群 发布时间:2021-05-26 10:23 来源:旬阳县融媒体中心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五月时节,走进旬阳县吕河镇险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百亩烤烟基地,20多名工人正忙着移栽烟苗,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场面。

今年55岁的脱贫劳动力秦清石,在这里务工三个多月了,在来村合作社上班前,他除了在家里照顾生病已久的妻子外,就是种好自家的几亩地。“之前没办法出去干活,也没有钱用,来这里上班每天挣100多块钱,十来分钟就回家了,还把有病的妻子也照顾上了。”秦清石说在这个合作社里,有13名工人和自己一样情况,因要照顾家里没办法出去务工,都是在村里清龙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的帮助下,在“家门口”实现了顾家挣钱两不误的愿望。

秦清石所说得清龙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是旬阳县2018年9月立足劳务输出大县,解决组织化程度低、就业信息不畅通,就业不稳定、流动频率高,就业服务难等问题,由村委会牵头,在286个行政村创建了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依法为全村所有劳动力提供免费就业、技能培训、劳务输出、劳动维权等服务,依法依规取得经营收益,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补短板。

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旬阳县把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发展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起来,先后出台了《旬阳县关于加强劳务扶贫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关于实施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分级管理的通知》等,制定了运行发展、劳务服务、税费减免、考核评定等4个方面15项优惠措施,鼓励引导村级劳务服务公司规范运营,支持其做大做优,帮助农村闲置劳动力尤其脱贫群众实现灵活就业、稳定增收,成为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旬阳县各行政村立足村情分别探索了不同的运营模式。一是统筹型,由镇级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统筹各个村级劳务分公司;二是合作型,实行村企合作,由村级劳务公司负责收集建立掌握劳动力资源,当地合作社、社区工厂和企业负责就地吸纳就业群众;三是借助型,借助本村在外各类创业主体带动,进行人才劳务开发。

旬阳县清龙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是第一个通过合作型规范运营的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

“今年我们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承揽的河堤工程带动群众增收外,集体增收了2万多元,村上环境卫生整治、用水用电等公益事业经费也有着落了。”肩负着村支部书记和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总经理的曹文龙介绍说,2021年来,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以攻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为切入点,推行‘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新模式,把村里富裕劳动力成立了烟草种植、建筑劳务服务队,给落户于本村的企业旬阳县祥合页岩砖有限公司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提供劳务用工服务,让其优先吸收脱贫劳动力以及一时难以出去的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还把劳务扶贫服务公司的业务拓展到承揽道路绿化、建筑劳务分包,家政服务等,收益的1%留给集体,破解了以前村集体经济主要靠土地流转收入渠道狭窄的难题。

为激活村级劳务扶贫公司发展“内动力”,旬阳县通过财政、政策等“一揽子”举措,强化政策支撑,做优发展保障。县财政给予配套专项发展资金554万元,为每个村级劳务扶贫公司补助经费2万元;县发改部门将发展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作为重点项目,先后奖励了作用发挥好、带贫益贫效果好的村级劳务扶贫公司16家,奖励资金160万元;县人社部门出台了兑现免费职业介绍补贴、季节用工职介补贴、就业创业服务补助、劳务品牌培育奖励等政策,已给2家村级劳务扶贫公司兑现免费职业介绍补贴4.7万元,有效激发了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发展的内生动力。

不断推进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提质增效,旬阳县制定了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百分制激励管理办法,实行量化考核,统一了量化评价内容和考核指标,落实分类奖惩政策。“对作用发挥好的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实行表彰奖励,对于作用发挥差的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实行退出机制。同时,坚持人力向劳务扶贫服务公司倾斜,开发出公益性岗位及高校毕业生见习岗,充实到劳务扶贫服务公司,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村级劳务公司的干劲和工作效率。”旬阳县创业就业服务中心主任龚泽忠说。

截至2021年5月,旬阳县村级劳务扶贫服务公司除了与县外1100多家企业建立了劳务用工合作框架协议外,为当地720多家企业、工业园区、新社区工厂、经济合作社等提供劳务用工服务,累计成功就近、就地转移就业人员34680余人次,人均月收入增加约2000元左右。成为县内重点项目建设和烤烟、拐枣、畜牧养殖等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通过实践证明,旬阳县把劳务扶贫公司建在村民家门口,是解决脱贫攻坚中做好群众工作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与探索。公司通过签订合同、购买保险、组织培训、按时发放工资等一系列规范行为,倾力服务农村各类劳动力群体就业,最大限度激活了村里的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不仅让留守群众安心工作、让当地企业安心发展,而且带动了集体经济走上由“外部输血”向“自身造血”之路,还长效化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地方经济发展的多方共赢局面。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