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脱贫攻坚快报(第一百七十七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8-16 11:32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2017年第91期(总第一百七十七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8月16日

 

导 读:

脱贫路上的“突击队”——记蜀河镇小山岔村扶贫驻村工作队

“仙河味道”烹饪竞赛助推就业脱贫

秦家塔村的富民合作社

 

脱贫路上的“突击队”——记蜀河镇小山岔村扶贫驻村工作队

“你们5个人是我们单位从各个岗位上抽调的‘硬人’,是我们派出的‘突击队’,要集中优势兵力,善打攻坚战,打好冲锋战,小山岔村脱贫攻坚重任落在你们的肩上,不脱贫、不撤离、不脱钩……”这是2016年初,县水利局主要领导战前动员讲话。也就是从这一天起,他们和小山岔村紧紧的连在了一起,为村脱贫、户摘帽做出了突出贡献。

精准识别夯基础

小山岔村地处蜀河镇以南20公里处,辖9个村民小组,430户1630口人,耕地2000余亩。识别贫困户177户,501人,其中五保户26户26人,低保户62户153人,一般贫困户89户322人。他们按照扶贫对象核实及数据清洗工作要求,严格对照“九种情形”,充分考虑无房(危房)、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在村组干部会初选后,同“第一书记”和镇村干部入户走访,并召开党员群众代表大会评议,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拟定贫困户名单公示等程序进行,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将评议出的贫困户名单在村部显眼位置进行长期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使该村建档立卡工作底子清,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

项目建设解急需

面对小山岔村基础条件薄弱的情况,他们同第一书记、村组干部发动全村群众,大干快上,全面促进各项基础事业大发展。积极加强道路建设。沙沟村通至小山岔村的主干线约7.3公里,这是小山岔村链接外部的一条生命通道,由于年久失修,自然破坏严重,很多地方路基坍塌,路面受损,严重影响着小山岔村与乡镇及各条主干线的链接,急需进行改造建设,经过多方面的努力,水泥路硬化工程已全面完工,并完成二组通组路路肩改造。2017年又启动了联户路建设,架起了与群众的“连心桥”。加快对穿塘河河堤治理工作的推进。穿塘河是小山岔村南边山坡在雨涝期间洪水流入的唯一河流,因南边山坡地势陡峭,雨季洪水经常泛滥,造成沿河周边居民房屋、农田等时常受损严重,也是困扰小山岔村改善民众居住条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穿塘河的河堤进行建设,对河水进行有效的防治和合理分流。目前初步规划的河堤治理长度约1000米左右,建成后,可有效防治洪水泛滥,降低河流对民众和农田的危害。经多次汇报,争取上级的支持,已全面完成建设任务。改善居民生活用水条件。居民生活用水是困扰正常生活的一大瓶颈。通过向水利局积极争取,完成八、九组居民的集中饮水困难,解决500余人的饮水问题。同时对全村饮水困难的贫困户进行规划,共动工建设20处,建设蓄水池4个,工程已经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改善村容村貌,保护环境。制定具体措施,先后出台村规民约,致力于改善全村的环境。今年先后在村委会周边植风景树500余株,道路、院落植柳树、柏树等1万余株,使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加强网络、通讯等设施建设。电信网络已经开通,并在境内再建一信号基站;农网改造工程已申报至电力局,列入2017年建设项目。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加大健身器材和文体活动方面的投入,现已安装健身器材10余套。将继续对现有的活动中心继续完善和建设,加快对硬件设施和软件方面的配备,让村民活动中心真正的发挥其职能和作用,为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不懈努力。

特色产业谋出路

全村青壮年劳力700余人,农业耕地2000余亩。面对这种条件,他们同第一书记和镇村干部,深入开展调研,召开贫困户座谈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按照“短、中、长”结合,确立了劳务输出和种植养殖业的致富路子。联系外出创业能人张成才回村办起“丰收农业公司”发展林下养鸡,并与西安曲江酒店签订供销合同,产品供不应求,直接带动30多户贫困户发展养殖。劳务输出350人,村上板石厂安排就业劳动力60余人,在家从事耕种、农副产品种植业的劳动力约150余人,从事养殖业的劳动力约130余人,从事其他行业如基础建设、交通运输等约20余人。同时,立足小山岔村的土地及自然资源能条件,积极寻求各方信息资源,主动外出招商引资,寻求政府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和帮助。目前,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村发展养猪320头、羊200只、牛80头,种植核桃2500亩、牡丹200亩、烤烟200亩、食用菌10万袋等。

扶志扶智树信心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驻村工作队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采取精神扶贫。该村六组的贫困户陈某兵,家有两口人,老父亲年事已高,患有慢性病,自己也是残疾人,家里的住房也是“东边看日头、西边看月亮、遇上雨天无处藏”,生活的压力压的他喘不过气,身上无处不透露着自卑。他们明白如果解决不好,陈某兵很有可能走到社会的对立面。他们积极为陈某兵想办法,多方联系,讲解目前的扶贫政策,协调他当上护林员,仅此一项,每年就增加收入5000元。积极争取一套交钥匙工程房,解决陈某兵的住房问题。又介绍他在村内企业恒发石材打零工,以便于他能照顾患病的父亲。现在陈某兵走路腰板也硬了,见人也热情了,更重要的是还娶到了一个贤惠的媳妇儿,陈某兵逢人就夸:“水利局干部就是我的大恩人。”

驻村工作队全情投入,严格对照“八个一批”标准,如期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年底市级第三方评估中高分通过,全面完成小山岔村脱贫摘帽任务。现在,他们按照脱贫不脱钩的要求,继续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上奋发作为。(蜀河镇)

 

“仙河味道”烹饪竞赛助推就业脱贫

近日,县人社局联合安康市技能鉴定所、金海职业培训学校,在竹园河村中式烹调师技能提升培训班上结业并举办了烹饪大赛,学员们比拼“仙河味道”争当“农家食神”。

当天的比赛分7个组,每组制作完成4—5道地方特色菜品,11名评委,根据菜品的刀功、色、香、味、型等实行量化综合打分,设立团体一等奖1名,团体二等奖2名,团体3等奖3名,纪念奖2名,最佳地方特菜肴创意奖3人,并根据“守纪律、好学习、善合作”的标准,评选出了9名优秀学员和7名优秀小组长。对获奖学员,县人社局分别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同时,安康市技能鉴定所对理论和实操考试合格者颁发了全国通用的烹饪技术等级证书。

优秀学员代表任守莉动情的说:“去年我也参加了厨艺培训,由于时间短,只学个皮毛,今年1月的时间,我一课不落参加了系统培训,收获很大。16道地方特色面点及拉条子,肉夹馍、汉中米皮、面皮等我已能实际操作,我准备反复实践,开学前在集镇办个早点摊子,练练手艺,既可以照顾两个上学娃,也可挣点小钱贴补家用。等娃大了,再到蜀河或者旬阳县城开办食堂,光靠政府帮扶也脱不了贫……”任守莉全家6口人,丈夫武某患强制性脊椎炎,常年卧床不起,她一个人养牛2头,养羊若干,猪2头,另租地种12亩庄稼,生活的艰辛,使30出头的她,明显比同龄人苍老,但其话语间流露着自强不息的志气令人佩服。

同村五组贫困户栗庆兰,当问及学习打算时,她说:“我患心脏病常年服药,家4口人,俩娃念书,丈夫出外打工,我们四组河边人多地少,靠地发不了家。培训后,我打算牵头购置一些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厨具,组织参加培训的姐妹们成立个红白理事会,解决现在农村‘过事’找人帮忙难的问题……”

三组的吉高群说:“我对本次培训最感兴趣的是,在家门口学习获得了全国通用的烹饪技术初级证书,现在一证在手,走遍天下,可以到大酒店应聘,再学习、再实践。”

这次中式烹饪师技能培训提升班,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去年学习的基础上,精选了101道仙河地方特色的家常菜,尤其突出地方特色食材、地方特色口味、地方特色传统及地方传统做工,是针对竹园河村脱贫的专场技能培训。(蔚道理 熊治友)

 

秦家塔村的富民合作社

八月,吕河镇秦家塔村,赤日炎炎,鱼跃人欢。水波粼粼的水面上渔船来回穿行时远时近,数十张渔网浮标露出水面,几十个工人正在忙着开船、拉网、赶鱼、装车,竹船上的鲢鱼个个活蹦乱跳,库区养鱼初现规模。

一年前,秦家塔村还是一个靠传统种植的“产业村”,如今,这里却建成了一个产业合作社。

变化,对丰顺俭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丰顺俭是2017年在册贫困户,和村里的135户贫困户一样,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数十年,却从未想到会有今天的新样子。他仔细算了一笔账,加入合作社,就不用外出打工,不仅可以分红,还可以在家种地养家,打零工赚钱。

想干:因为我们有资源优势

合作社的全称是旬阳县桂花香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好水养好鱼,养鱼助脱贫。一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薛亚利就看上了库区的水,他准备在水产业上“做文章”。2016年1月16日,薛亚利被县委组织部正式任命为秦家塔村第一书记。

召开党员大会、外出考察学习、动员村组干部出资入股,薛亚利前后忙了半年时间,全村水产养殖风生水起,许多村民信心十足。

2016年 3月5日,村里召开村民大会,现场报名入股。

2016年3月16日,旬阳县桂花香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

能干:因为我们有群众积极参与

第一个报名参加合作社的是秦万山。他一直在外务工,听说村里要成立养鱼合作社,立马从外地赶了回来。“我们库区这么好的水,十几公里的长度,养鱼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秦万山对合作社养鱼充满信心。

秦家塔村村主任罗龙竟养过羊喂过鸡,都因为缺乏经验技术和对市场的判断,屡屡失败,不得不放弃而成立合作社后变身理事长,还有常年在村里村外包工建房的马孝平,开商店做生意的焦真全等人,这15个人是合作社的积极参与者,同时也是负责管理和运作合作社的理事会成员。说是管理和运作,多数的时候是亲力亲为。

罗龙竟介绍,合作社按照每股1000元标准,每户入1至3股的方式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参股。现已有社员220户,原始股金36万元,其中贫困户101户,扶贫包联单位双创办从办公经费中拿出10万元购买鱼苗和设备,为30户拿不出钱的特困户入干股,让30户特困户成为“干股东”。

2016年4月15日,投资60万元的5万尾鱼苗投放库区。

2017年4月24日,合作社第一次卖鱼20 吨收入15万元,220个股东每股得到分红300元。

敢干:因为我们村今年要脱贫

贫困户来显平第一个拿到干股分红,他连忙给女儿打电话报喜:“村上养鱼合作社的分红我已经拿到手了,听说我们村的罗昌斌还要回来办粉条加工和养猪合作社,这下我再插4亩红苕,去他那打打工,一天赚个七八十块,9月份你回来帮忙把房子一修缮,今年脱贫就不愁了。”老来有三个残疾女儿,一边要照顾常年生病的老母亲一边还要种地养猪维持生计,日子过得异常清贫。

和来显平一样入股的贫困户都尝到了养鱼的甜头,而入不起股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为进一步带动贫困户如期脱贫,县双创办还将拿出资金,让剩余的34户贫困户全部成为“干股东”。

秦家塔村运用“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在全县产业脱贫攻坚战中崭露锋芒。合作社所有项目收益10%用于提取公益金,作为合作社后续发展,90%分给所有股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模式,短短一年时间,秦家塔村又相继成立了红薯粉条加工和养猪为一体的风轩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与贫困户签订红薯种植协议300亩,雇佣贫困劳动力20人,仅红薯种植助60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

2017年8月12日,合作社第二次卖鱼40 吨收入30万元,每股分红700元。

“听说广州和香港人民都吃上我们村上的鱼了!”村支部书记黄振宽很是高兴,“我们不仅要完成今年的脱贫任务,还要利用优质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垂钓、休闲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带动全村人民增收致富过上幸福生活。”他对秦家塔村的长远规划充满希望。(熊鹏)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