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90期(总第一百七十六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8月14日
导 读:
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记石门镇谌家院社区驻村工作队
我县“八大产业、五种模式”开创产业脱贫新局面
扑下身子真抓实干——记石门镇谌家院社区驻村工作队
谌家院社区是石门镇政府所在地,辖8个村民小组,375户1454人,主导产业以水稻、油菜和第三产业为主,是石门镇重点贫困村之一。为确保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市财政局确立了“一线包村、全局支持”的包村工作方式,深入村组农户和田间地头,紧紧围绕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困难,为群众解疑惑、办实事、理思路、谋发展,为早日实现脱贫致富,建成家富、人和、村美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识别摸底子
自2014年接到市委、市政府安排的扶贫任务以来,市财政局联镇帮扶石门镇,工作组不负局党组重托,多次深入困难家庭了解情况,分析原因,按帮扶政策要求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帮助贫困家庭解决实际问题。2016年该局帮扶谌家院社区,87名干部分别与所包帮的87户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座谈,通过逐组逐户进行核对,逐一和贫困群众见面,核对一户规范建档一户,共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273人,其中五保户14户14人,低保户41户79人,一般贫困户46户180人。资助贫困家庭的小孩上学,帮助因病返贫家庭落实医疗救助政策,为困难户家庭劳力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困难户家庭劳力优先进入产业合作社入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不管是盛夏酷暑,还是寒冬腊月,他们坚持走访慰问送温暖,给贫困家庭送慰问金,送棉被衣物食品,给敬老院的老人送空调,送精心准备的节目,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真情帮扶解难题
“有个好的产业,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基础,村子里要是没产业,群众致富就是空谈。”为了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该局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全村2730亩旱地、500亩水田统筹规划,实行一户一策,因户因地制宜,精准确定发展项目,种植经济、林特作物,发展畜牧养殖,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利用效益。
由于洪水灾害,谌家院社区一组龙套湾水田堰渠被洪水冲毁,致使该组14户村民40亩水田无法上水栽秧,部分农户水田荒芜,给村民收入造成了很大损失。包联该社区的驻村工作队长、副局长了解情况后,及时向市局汇报并积极协调投资10万元修建150米水渠及拦河坝,保证了14户村民及时插秧,增加了农民收入。“感谢政府,感谢市财政局联村领导的大力支持,今年我的稻谷收成有望了。”看着绿油油的秧苗,70多岁的老汉任正茂激动地说。为帮助贫困户发家致富,该局筹资7万余元为贫困户购买仔猪62头、小鸡600只发放到贫困户手中。春耕生产期间,部分贫困户无钱耕地,无法种植,该局积极协调投资5万余元购买10台微耕机发放到贫困户手中。为了使贫困户脱的出能致富稳得住,驻村工作队从发展后续产业入手,市财政局投资14.8万元,为社区购买拐枣树苗10万株,核桃树苗10万株,逐户发放给社区100余户贫困群众,大家栽种热情高涨,发展信心饱满,大大增强了精准扶贫的“造血”能力。该局局长多次深入到社区走访包帮的贫困户,指导产业发展,了解全社区帮扶工作进展情况,指导帮扶工作的开展,组织局干部职工捐资5.4万余元,为包帮的贫困户购买粮、油等物品并送到贫困户家中。在走村入户中,看到七组有20多户农户通组公路修到家门口,原修建的跨沟公路被洪水冲毁,但因跨沟桥无资修建,老百姓出行买卖东西全靠肩挑背驮,又投资20万余元,建起了跨沟大桥,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出行条件。为了确保包村帮扶工作落在实处见到实效,解决谌水公路水毁修复工程缺口资金30万元,园区建设道路硬化40万元,社区集镇道路硬化30万元,危房改造10万元,受灾烟农补助及养殖产业发展15万元,旬平公路连接线缺口资金50万元。
发展产业致富忙
为了改变全村贫困面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标,在市财政局的带领下,指导动员全社区发展烤烟100亩,种植无公害水稻500亩,富硒油菜450亩,林下魔芋300亩,本土甘蔗300亩,油用牡丹1000亩,富硒茶园规范化种植1000亩,发展畜牧养殖养羊50只以上大户3户,200头以上养猪大户4户,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枝一叶总关情,民情民心紧相连。经过市财政局全体干部的倾力帮扶和社区干部的不懈努力,集镇街道全部绿化靓化,安装了路灯,排污管道全部实施到位,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居家环境全面改善。投资80余万元新建了社区服务中心,解决了社区办公无场所的难题,硬化了六组、七组的通组公路4公里,并与通往平利县兴隆镇公路连接。新建的200多户的移民小区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三年来,作风踏实、工作务实、纪律严明的工作作风一直是该局驻村工作队的坚守,真心实意、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一直是全局扶贫工作组的目标,扶贫帮困,任重道远,打赢脱贫攻坚战,财政扶贫工作队一直在路上……(石门镇)
我县“八大产业、五种模式”开创产业脱贫新局面
产业脱贫是脱贫攻坚“八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农民长效增收、脱贫不返贫的必由之路。我县立足资源优势,精心遴选长短结合的八大产业,探索创新五种帮带模式,着力破解贫困户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的问题,积极构建主导突出、多元发展的长效增收体系,夯实产业脱贫基础。
聚焦八大产业,帮扶指导全覆盖。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短期抓烤烟、畜牧、魔芋、优质粮油菜,中期抓特色林果改造提升和中药材(黄姜),长线抓油用牡丹、拐枣”的发展路径,将扶贫开发、农田水利建设、旅游开发等涉农资金向八大产业倾斜;农林科技局捆绑整合各类资源,聚焦八大产业实施“贫困村产业帮扶全覆盖、有条件的贫困户产业发展帮扶全覆盖”。技术帮扶全面开展,制定了《旬阳县2017年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旬阳县百村百社助推产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等,落实局直13个技术单位与21个镇结对包抓,安排124名科技特派员对124个贫困村进行产业技术指导,并跟进农时农事全面开展产业技术科技大培训。项目资金集中投放。通过对系统项目资源的整合,计划集中4500万元资金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农户发展蚕桑产业的,蚕种实行免费发放;发展拐枣、油用牡丹,种苗免费发放;贫困户玉米、水稻、小麦、油菜、良繁母猪保险全部代缴;580名生态护林员从贫困户中选聘;贫困村优先安排退耕还林项目;首批700万元产业脱贫引导资金已经落实,38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为2195户贫困户做好产业帮扶,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筑牢产业脱贫基础。产业规划精准到田。全面开展产业脱贫精准规划,在摸清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按照“长中短结合、一村两三业、一户一两品”的原则,向贫困户进行宣传动员和意见征询,以拐枣、油用牡丹两项长期产业为重点,对169个贫困村实行整村推进,一次性规划到户到地块,形成规划图表;以特色林果、中药材两项中期产业,烟草、畜牧、魔芋、特色粮油菜四项短期产业为重点,围绕全县所有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将产业规划到村、到户,形成规划表,为产业扶贫持续精准开展奠定基础。
主推五种模式,合作共赢促发展。随着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各项政策、各类项目相继落地生根,我县创新推行五种帮带模式,充分发挥惠农资金撬动作用,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同发展、共增收,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合作带动型: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纽带作用,推行合作带动型帮扶模式。全县已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92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社20个,以合作社为纽带,农户分散的经营模式渐趋组织化、专业化,有53个合作社与78个贫困村2140户贫困户建立了合作关系。订单生产型:以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通过推行订单生产型帮扶模式,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之间建立稳固的利益链接机制,使双方产业得以捆绑发展、滚动发展。全县20个农业企业与1149户贫困户建立了订单收购合同, 51个园区与2660户贫困户建立了包帮关系。桐木飞跃魔芋现代农业园区连续多年坚持订单生产,带动325户贫困户发展魔芋产业,建成产业基地5000余亩,园区所在的桐木镇成为全县首屈一指的魔芋产业基地镇。借“鸡”还“蛋”型:因地制宜,推行借鸡还蛋、借棒还菇、借崽还羊、借苗还果、借棚还菜等帮扶模式,由经营主体提供生产启动条件、技术服务,并负责产品回收,贫困户仅需劳动和少量资金,就可实现家庭规模适度经营。铜钱关鑫绿林园区向周边3个镇、5个村152户贫困户借出鸡苗2.2万余羽,并负责产品回收,被表彰为全市非公经济组织带动脱贫先进。股份合作型: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不断探索土地、资金入股分红与产业脱贫捆绑推进的股份合作帮扶模式,在小河镇金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入股试点,合作社已吸纳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21户、53亩,每亩折合股金1万元,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确保入股农户效益,保底收益为每年500元,按股分红与合作社经营状况挂钩,6月5日,第一次分红大会共分红3万余元,社员亩均收益600元。园区务工型: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加之季节性用工量大,各园区在产业发展中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贫困户不离本土就能获取务工收入,园区也在长期雇佣关系中培养了技术熟手,实现了双赢。神河国桦园区在推行借棒还菇帮扶模式的同时,优先向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年吸纳贫困户60余人,贫困户可获得财产性和工资性收入40余万元。
坚持系统思维、整体谋划、精准施策,把产业扶贫放在县域经济大环境去谋划、去推进,全县上下迅速形成“八仙过海兴产业,万众一心抓脱贫”的局面,助推各项产业稳步发展,其中拐枣、油用牡丹、魔芋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4.8万亩、7万亩以上,旬阳拐枣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狮头柑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通过农业部评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合作共赢成效明显,获县级以上命名现代农业园区35个,市级以上示范合作社20个,培育认定家庭农场55个、新型职业农民1008人,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3300多户贫困户建立帮带关系,带动户均增收0.78万元,引领万余户农民积极投身产业发展,开启了解困脱贫转型发展新局面。(彭红梅)
- 上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一百七十五期)[ 08-14 ]
- 下一篇:脱贫攻坚快报(第一百七十七期)[ 0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