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脱贫攻坚快报(第一百五十八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28 18:03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2017年第72期(总第一百五十八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7年6月28日

 

导 读:

一名创业致富青年的家乡情怀——记石门镇社会扶贫先进人物张世怀

红军镇:特色产业催开“致富花”

县教体局:做实技能培训服务 助力脱贫攻坚

 

一名创业致富青年的家乡情怀——记石门镇社会扶贫先进人物张世怀

翻看他的履历,普通又平凡,查阅他的事迹,每个脚步都那样坚实,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创业致富青年的家乡情怀。他就是石门镇石门村十一组村民张世怀。他心怀赤子之心,一心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努力为家乡排忧解难,为家乡发展做出了具大贡献,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艰苦创业 拓出致富路

石门镇石门村,地处秦岭以南、巴山北麓,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由于自然条件极差,家境十分贫寒,张世怀全家5口人仅靠几亩薄田勉强维持生活,他实在不愿继续呆在家里受穷。1996年初,16岁的他怀揣几十元车费同几个朋友到西安打工,省吃俭用,拼命干活,一年下来辛辛苦苦挣了几千元钱,到年终除接济家里就所剩无几了。他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挣一块钱都难!可是,想着家里弟妹们上学,全家人的生活都指望着自己,他暗暗下定决心,不闯点明堂、不混出个样样,我就无脸回去、也无法回去!就这样,一直咬牙坚持在外闯荡了二十多年,他硬是凭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吃苦精神,凭着诚实正直的人品和勤奋务实的劳作打拼坚持了下来。通过多年努力积攒了100余万元,成为一名创业致富的小老板。

出资修路 解决出行难

2015年怀揣100余万元的张世怀回家探亲之时看到家乡公路不通,群众购物买货全靠肩挑背驼,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本人出资62万元雇用机械在悬崖峭壁上为本组修了一条5米宽的通组公路3公里,为保证工程顺利安全施工,他天天守在工地指挥机械师傅操作,在他的精心指挥下于2016年9月底竣工,解决了全组17户100多名群众出山难的问题。这一义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发展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

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为推动家乡社会经济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张世怀通过深入调研后,投资2余万元建起了养鸡场,但因技术问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失败,今年通过学习养殖技术准备发展养鸡5000只,带动全组贫困户发展养鸡致富。为了增加农民收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同村干部协商在本组发展100亩富硒魔芋种植和500亩林下猕猴桃种植,做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后续产业,以此带动全村魔芋和林下猕猴桃种植产业发展,推动村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怀揣梦想的张世怀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他无私、博大的情怀和为家乡人民奉献的赤诚爱心,展现了一名优秀青年的崇高思想境界。(石门镇党委政府 供稿)

 

红军镇:特色产业催开“致富花”

红军镇始终把特色产业助农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猪苓、天麻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走出了一条靠山脱贫、靠山致富的产业扶贫之路。

高点定位谋划发展思路。以“户脱贫、村摘帽”为目标,按照“一村一法、一户一策”的发展思路,依托山林资源和人力资源,通过论证分析、对比算账等方式,分类完善镇、村(社区))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引导发展以山羊、黑猪等为主的畜牧养殖业,油牡丹、拐枣、中药材等为主的种植业。

长短结合主攻特色产业。该镇采取“党支部+X+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专业大户+贫困户”等产业发展带动模式,加大贫困户产业发展力度;积极流转荒山土地,鼓励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更多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走多元化、高端化、精品化发展道路;把发展红色旅游作为弘扬红军精神、奋力追赶超越的红色带动工程,加大红军纪念馆园区二期建设,强化红色旅游宣传营销,使红色旅游的品牌吸引力日益增强,引领带动作用凸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全镇成立农业合作社8家,新建标准化圈舍207个养猪230头、羊1400只,种植猪苓、白芨、天麻、油用牡丹1100亩,拐枣建园1000亩,带动990户贫困户实现增产增收。

强化服务提升发展能力。该镇围绕产业扶贫,邀请县农林科技局技术人员,通过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的方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拉网式培训,真正使贫困群众基本掌握所从事产业的1至2项生产技术,提高贫困群众的生产技能。同时,带着群众提出的种植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深入田间地头,技术员就农业栽培技术、日常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点对点”的技术指导,增强种植户的科学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早日走上脱贫致富之路。(李晶 王登霞 供稿)

 

县教体局:做实技能培训服务 助力脱贫攻坚

县教体局把职业教育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的龙头作用,建立机制、完善体系,强化培训,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大动力,在全市“职业教育助推脱贫攻坚”现场观摩会上受到市上领导和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

健全培训机制。按照“政府统筹、部门主管、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整合职教资源,打通行业壁垒,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一张蓝图干到底、一门心思抓落实”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发改、教育、人社、农林科技、财政、扶贫等部门作用,在学员组织、教师选聘、教材编写、基地建设、组织管理、经费保障等方面相互支持,形成合力。

完善培训体系。结合县域产业发展实际,建立了“职校包镇、专业组包村包户、定期服务、定点扶持”的技术服务体系,成立“农学专业技术开发组”,以成技校为基础设立“为农服务点”,联合相关部门编写了《烟草栽培及烘烤技术》《狮头柑栽培技术》《土鸡林地散养技术》《魔芋栽种枝术要点》等乡土教材,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开展实用技术讲座,深入田间地头讲课,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促进乡土人才不断成长。

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按照“产业抓园区、园区抓主体,围绕主体培育职业农民”的思路,把现代农业园区和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员优先作为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共培育认定了初级职业农民609人,中级15人,高级7人,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近4万余人,进行新兴农业技术培训6万余人次,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基础有需求的劳动力全部参加了培训。(杨春 供稿)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