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工作交流> 正文详情

麻坪镇统筹城乡发展工作浅析

作者:牛全鸿 发布时间:2010-08-16 15:48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麻坪镇位于旬阳县西北部,距县城43公里,全镇辖14个行政村,67个村民小组,3339户,12057人,地域面积131平方公里,沟壑纵横、山大人稀是该镇最显明的特征,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分缓慢。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抢抓国家各项惠农政策机遇,团结带领全镇人民抓增收致富,改设施条件,建美好家园,镇域面貌发生根本性改观,城乡一体化建设成效凸显。现结合工作实际对统筹城乡发展谈几点看法: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阻因分析
    麻坪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与其他众多基层乡镇一样,基础差,底子薄,是在重重困难影响和种种不利因素制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为“三差三难”:一是居住陈旧分散、生存条件差。麻坪镇共有行政村14个,零乱分散的自然村庄64个,平均每个村有近5个自然村庄,每个自然村庄约188人。农户住房无规划,属无序化建设,住户分布极为零乱;房屋以土木结构的石板房为主,房前屋后猪、牛圈、露天粪坑等气味熏人,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生存条件极差。二是设施配置不足,资源整合难。至2006年,麻坪镇仅有一条与外界相通的生命线公路——甘麻土路,晴天灰尘漫天,雨天满路泥泞,出行常常受阻;仅有的三条通村路(枫兰、南家庄、关垭路)因道路质量极差,车辆无法通行,成为废路,交通设施极为落后;有线电视、移动电话、网络通讯等与麻坪绝缘,信息十分闭塞。受基础设施条件的限制,烟草、蚕桑、畜牧等农业产业只能依靠传统农业模式经营和发展,农村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无法实现有效利用和重组,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三是行业分工不明显,经济效益差。受地域条件和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限制,全镇80%以上农户实行的是分散的、自给自足的小家庭经营模式,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不存在分工;仅有的一小部分分工也是农业生产内部的分工协作,且简单粗放,效率低下。纯农业乡镇的落后自身条件严重阻碍了行业分工的速度和水平,工业、第三产业的滞后发展使得全镇经济效益无法提升。四是思维观念落后,适应市场难。全镇农民的自主性较弱,尤其是主体意识淡薄,基本上受既定现状所支配,顺从环境缓慢变迁的节奏,知足长乐、小富即安、依赖思想、不思进取等观念依然存在,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下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需求。五是管理手段滞后,服务能力差。镇政府受职能分工和职责权限的制约,在统筹城乡发展管理工作中仅限于简单的依靠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等方式来管理,经济、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服务等相对滞后,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差。六是生态意识薄弱,环境治理难。在麻坪,由于落后的经济状况和传统生活方式的长期影响,多数农民没有养成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生态意识薄弱。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发,滥开滥建、滥砍滥伐、肆意浪费,自然生态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脏、乱、差现象严重,农村环境治理难度大。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成因积累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结合麻坪发展实际,找差距,寻症结,理思路,谋突破。提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以”三创”精神为动力,以”四化”建设为抓手,以”六个不动摇’为突破口,以党的建设为保证,牢牢把握河源地带镇情实际和区位功能定位,凝聚各方力量,全力构建平安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麻坪的科学发展思路。把“搞好产业服务,促群众增产增收;积极争取项目,改变改生存环境”作为首要工作任务,下大力气恢复主导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至2009年底,全镇完成国民生产总值9700万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4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866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镇域经济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一是农业产业大发展,烟草面积恢复到8000亩,产值达到1060万元,税收达到220多万元。蚕桑发种稳定在4000张以上,仍稳居全县第一名。苎麻、畜牧、魔芋等后续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镇形成以麻坪河川道沿线的百里蚕桑长廊、沿河两岸的苎麻产业长廊、中高山的烟草产业长廊、三条产业带形成麻坪人民坚实的经济支撑和收入来源。二是基础设施大改观。三年累计达7000多万元的建设项目落户麻坪并得到全力实施,农村水、电、路、居住面貌以及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硬环境得到根本改变。从06年年底全镇第一条3.5公里通村水泥路的贯通到09年底,全镇通村水泥路累计达100余公里,实现了100%村通村水泥路和90%自然村全覆盖的目标;8个标准化村级活动室、两座敬老院、政府宿办楼、麻坪计服站、麻坪茧站、麻坪烟站办公楼建设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农民安居工程 5个集中安置点形成一道亮丽现代民居风景线;麻坪、李家河等3座跨河通车大桥、钱河梁等5座跨河便民桥、铁山等4个村的烟水烟路工程、寨湾等6个村的电网改造工程竣工使用;集镇河堤、集镇街道硬化、麻坪生态移民小区建设完成,一河两堤、三横四纵新镇骨架形成。三是干群思想大解放。在镇村干部队伍中树立树立起“有位次争第一,无位次创一流,不甘落后、敢拼敢想敢干”的新理念,提出了“后山向前山看,小镇向大镇建”的新要求。对农民队伍通过深入开展新型农民教育活动,把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同时,积极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等学习交流活动,进行返乡农民工和创业人员培训,使广大群众拓宽视野、增长见识,解放思想,为全镇群众由农村走向城市、农民走向市民提供了必备的思想基础。


    三、统筹城乡发展的几点做法
    1、一条路子贯穿城乡统筹发展始终。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整合各方资源不断进行量的累积最终实现统筹发展的一个漫长的质变过程。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麻坪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服务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紧紧围绕实现城乡协调、城乡共荣、各具特色、互动发展、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共同发展的目标,以破解破解资源多面共享不均、城乡二元差距拉大等焦点问题为突破口,奋力建设交通便捷、人居优雅、生活殷实、自然和谐的新村镇。
  2、两手抓奠定城乡统筹发展基础。一手抓增收致富,一手抓设施建设。一方面按照“升级晋档、科学发展”的要求,全力构筑农业产业扛大旗,劳务产业做互补,第三产业做辅助,提升烟草重镇、蚕桑第一镇、苎麻特色镇和畜牧大镇的实力水平,筑牢农民增收的根基;同时,抓住县城人口的扩容增量引发的边际效应,全力打破造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建设,依托九里十三湾独特地貌景观和包家山溶洞开发,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此外,借助矿产市场回暖这一机遇,优化投资环境,做好工矿产业开发工作,攻克发展薄弱环节,弥补工业发展断腿,为农民持续增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全面改善统筹城乡发展硬环境。围绕“路、水、电、信息”四网建设重点,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成100%村水泥路建设任务,完成烟路配套建设工程、启动村村通、村组通建设项目,建路网实现路路相通;完成甘麻主干线的硬化改造工程建设;在完成5个村的电网改造工程后,其它9个行政村的电网改造工程正按计划稳步推进;以麻坪集镇人饮工程建设为龙头,抢抓烟水配套工程机遇,启动全镇14个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水网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整合电信、移动、联通等信息网络资源,搞好信息网建设、实现了全镇通讯信号覆盖无盲区;着力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实施沼、厕、圈、厨改造工作,加强天然林和退耕还林管护,积极培育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彻底改观了农村生产生活硬环境。
    3、三大板块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采取“领导、专家、群众”三位一体决策法,坚持全镇一盘棋思想,突破镇村界限,立足全镇空间范围,科学制定城乡建设规划,围绕三大板块移居构筑城乡统筹发展新村镇。一是打造中心集镇居民小区板块。首先千方百计完善集镇功能,提升集镇品味,增强集镇自身的吸引力。按照“美化、亮化、净化”的标准,高规格规划和包装中心集镇,目前全镇累计硬化集镇街道19500余平方米,铺设彩砖9000余平方米,新修河堤1000米,修建河堤路2公里;完成集镇供水管网改造工程,解决了集镇居民饮水难问题;修建麻坪二桥,实现麻坪一河两岸的贯通,修建集贸市场,对集镇进行归行划市;建成中心广场和社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布置雕塑、凉亭、音乐喷泉、灯光球场、体育健身器材等,新安装太阳能路灯30余盏,栽植桂花、香樟等名贵绿化树2000余棵,同时修建了一个大型垃圾填埋场,新添置200多个垃圾箱台,组建了集镇环卫所,聘请2名市场管理员和8名专职环卫工人,负责市场管理和集镇环境卫生的保洁。在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健全的基础上,借助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吸引能人进集镇。分三批先后启动阴湾、庙湾、阴坡街生态移民示范小区建设工程,小区占地共110亩,新吸纳进镇居民230户1200人,中心集镇入住人口已经达到4000人,预计两年内达到6000人。进驻集镇的居民按照地域优势及行业分布特点,大力发展个体工商、餐饮娱乐、加工制造业等,细化行业分工,增加进镇农民收入;同时,以烟草、蚕桑、畜牧、苎麻四大龙头产业和协会组织为依托,充分发挥进镇农民精于农业的优势特长,进行农产品的细分、加工、包装、营销等,进一步整合农业产业资源,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进镇农民增收渠道。二是打造集镇两翼亦工亦农居民小区板块。在中心集镇的辐射带动下,随着甘麻公路的硬化,李家河至枫树长达18公里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更加凸显,便利的交通、肥沃的土地,为高效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保证。镇党委政府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积极扶持山上农民向甘麻公路沿线的川道转移。通过土地流转、林权改革等政策,把土地、资金、物资、技术等资源有针对性的向迁居的产业大户和种田能手转移;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指导和引导迁居农民进行烤烟、蚕桑、畜牧、苎麻等主导产业的集约化适度规模生产,烟草推行省力化烤炉烘烤、蚕桑实现小蚕共育、大棚喂养,苎麻进行集中连片、统管联营,畜牧采取正大圈舍养殖、订单收购。高度集中的规模化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既充分发挥了迁居农民的技术特长,又合理利用了河边川道的地理优势,产业增收势头强劲。迁居集镇两翼的农民,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还兼顾从事个体经营、交通运输、农产品加工、产业服务等,进一步增加致富途径,拓宽增收源。目前,全镇产业大户三分之一来自移居集镇两翼农民,产业农民成为麻坪高效现代农业的生力军,累计人口达2000人,预计两年内达到3000人。三是打造留居山上专业农民板块。城乡统筹推进过程中,大量农村住户迁出,山上居住农户逐步减少,农村相对资源更为丰富,农村天地更加广阔。麻坪镇在综合利用已建成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按照“交通覆盖100%村组,自来水覆盖100%农户,农网改造100%农户,节柴改灶达100%,通讯覆盖95%以上的村组,沼气建设达95%以上农户”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全力推进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再建设,竭力改造山上农民的生存环境,使山上农民的公共设施的均等共享率接近城镇水平。确保留居农民留的舒心。同时,镇党委政府加大农村现有资源的整合重组力度,对搬迁前原来农村所有的林地、耕地等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流转和集中,全镇累计实现流转土地8000余亩、林地20000余亩,按照规模、质量双高的原则做优做强烟、桑、麻等主导产业,使留居农民实现农业生产量的扩张和质的增长,从而实现增收致富。目前,该镇留居山上的专业农民近4000人,他们居住环境优雅,收入稳定,生活殷实。由集镇居民、小区居民、专业农民构筑的三大板块互补带动,一镇一两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日趋形成,麻坪的城乡统筹发展充盈着生机和活力。

    四、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建设。提高农民素质,是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农民走向居民,农村迈向城镇,广大农民群众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从城乡二元经济的思想至酷中解放出来,自觉提高,积极创新,树立开拓创新、敢拼敢干、勇攀新高的发展观念,培育健康文明和谐进步的生活方式。要通过加大农民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本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加大教育宣传培训力度提升农民民主法制意识、健康卫生意识和城市公共生活意识,为加快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使广大农村居民具备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能力,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村居民。
    2、加快农村经济综合建设工程进程。主导产业建设应以产业调整为突破口,整合优势资源,拓展产业领域,着力优化产业体系,力求提质增量,使“一村一品”、“一户一两业”的农村产业格局在形成并日渐壮大。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主导产业建设服务体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全面整合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综合收入。其次要加大产业扶持和农业科技经费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力度,使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企业建设要依托镇域资源优势,加快矿产开发探采步伐,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开发等商贸业的培育和发展,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工业经济新活力;三产服务业要围绕农产品加工、农家乐开办、乡村游发展等,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增点。
    3、加大农村综合设施建设工程力度。交通设施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借助国家惠农政策机遇,在实现村村通路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完成村镇通、村村通,建成通组、通户路,将制约统筹城乡发展的首要问题予以彻底解决;电网、水网建设要抢抓农网改造、烟水配套等工程项目,进一步提高农村用电质量,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用水安全系数;同时,通讯、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建设要积极争取行业政策倾斜,扶持农村搞好设施的配备和正常使用,通过基础设施的综合建设,最终达到集镇功能配备,小区设施齐全,农村产业专业户设施齐备,使农村这块活力四射的热土更加迸发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魏代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