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各镇快讯> 正文详情

走进“陕南青竹第一乡”

作者:任兴斌 余永康 贾经博 发布时间:2009-09-14 09:11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蜿蜒整洁的通村水泥路,骑着摩托穿梭的农民,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新颖别致的楼房掩映在层峦叠嶂的竹林之中,使人仿佛置身于洋溢着现代文明气息的山水画中。在旬阳县铜钱关乡,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近年来,地处陕鄂交界的边远乡镇铜钱关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当地资源环境优势,围绕打造“陕南竹乡”品牌,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积极制作“生态经济”名片,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取得明显成效。

发展青竹产业 致富一方百姓

初夏时节,走进铜钱关乡,随处可见农民穿梭在竹山林海采竹笋;农户的院前院后摆满了经过蒸煮初加工的鲜竹笋;晒干的竹笋在商户店中堆积成一座座小山,正忙碌的进行筛选装箱;林鑫竹艺厂内机器轰鸣,竹筷、竹炭等竹制品源源不断的销往各地,商户代销的各种竹制品更是多不胜数。
“竹子经济”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甜头,源于该乡党委、政府的高定位和强措施。青竹资源在铜钱关乡自古比较丰富,该乡在认真分析、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决定以打造“陕南青竹第一乡”品牌为目标,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突出特色,做大做强青竹产业。近年来,他们抢抓政策机遇,实施退耕还林14800亩,荒山造林9000亩,人工栽植青竹25000亩,形成了百里万亩青竹长廊基地,累计达4万亩的竹林点缀在铜钱关的 山山峁峁,森林覆盖率达到85%,为当地群众营造了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
为了让青竹不仅能带来观感上的享受,更能为群众产生经济效益。该乡党委、政府在发展壮大竹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扶植农民经纪人队伍,成立了竹产业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在信贷方面给予协调支持,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在财政十分吃紧的情况下,先后投资36余万元实施科技兴竹工程,帮助指导竹农对竹园进行清除杂草,松散土壤,合理施肥,适时勾稍,合理砍伐,合理挖笋等科学管理。同时,该乡延伸竹产业链条,走“企业+协会+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兴办竹笋加工厂,竹制品初加工厂,竹器加工厂,构筑“企业联农户,农户联基地,基地联原料,原料联产品,产品联市场,品牌出效益”的互动发展平台。走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据不完全统计,全乡竹农年均销售笋干5000公斤,收入30余万元,成竹销售收入40余万元,菜架干收入80余万元,仅竹产业人均每年收入800元。全县上下形成了“膳食美味有竹、大小会议讲竹、与人交往说竹、对外宣传写竹”的局面。
铜钱关乡孙家坡村外出创业归来的青年牟飞投入资金40余万元,开展林下养土鸡。目前已经建成300平方米孵化综合室1幢,修建了800余平方米鸡舍,购置了孵化设备两套,一次性可孵化小鸡7000只,首批3000多只土鸡已经长大陆续上市,这是该乡发展特色畜牧产业的一个缩影。铜钱关乡在发展竹产业的同时,以发展“姜、桑、畜”三大产业为补充。2008年,全乡魔芋留存面积达2000亩,桑园面积4000亩,新建省力化标准蚕室45户58间,年养蚕1200张;家畜存栏12000头(只),实现人均1.5头猪、户均一头牛,每年户均养殖土鸡30只,人均纯收入达到2682元。

美化人居环境 建设生态家园

“我以前在山上住,生产生活都很不方便,党的好政策帮助我今年在公路边盖起了楼房,乡政府还资助我发展圈厕沼三位一体循环农业,做饭烧水用上了沼气,现在这日子过的比城里人还舒服。”站在自己新盖的楼房前,铜钱关乡太山庙村村民叶启良高兴的说。目前,该乡已有200多户农民像叶启良一样享受到“做饭不烧柴和炭,烟熏火燎不再现,文明卫生真方便”的绿色生活。
“我们力争通过三到五年时间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着力构建和谐生态人居环境,力促新村建设大变样,社会事业大发展,基础设施大完善,边关面貌大变样,人与自然大和谐。”站在整齐漂亮的新村建设示范点现场,铜钱关乡党委书记陈正勤如是说。
其实,近年来,铜钱关乡围绕既定的目标思路已经开始着手实施生态人居工程,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他们紧紧围绕“青山、绿水、美居”三大人文主题,以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为契机,坚持以项目为支撑,筑牢“生态屏障”,着力构建和谐、生态的人居环境。结合扶贫重点村、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移民、减灾安居工程,对乡境内的山、水、田、园、林、路进行统一规划,先后将居住在800米以上高山,不通水电路的600余户2500余人移民到集镇和18个集中安置点,并配套实施圈、厕、沼一体化建设。在全乡节柴改灶800口,建沼气200口,建卫生厕所480个,铺设水泥路面25公里,建集中供水点4个,安装引水供水管道12000米,修建防洪堤1600米。同时,以“殷实农户”创建为抓手,按照一户一座好房子、一块好园子、一片好林子和一人一亩好田地、一门好技术、一首好歌曲的“六好”标准,集中各项优惠政策,在全乡抓好150个示范户、3个示范村的“新型农户”居家环境建设,整洁村容村貌,努力实现道路硬化、庭院美化、家居现代化、圈厕沼一体化的“四化”目标。
为了高效快捷的推进生态人居建设,该乡抢抓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实施边远乡村突破发展的大好机遇,实施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率先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铜钱村实施多项扶持政策,把减灾安居工程、生态移民政策和圈、厕、沼“三位”一体化建设的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对农户土墙房进行整容粉刷使其白色化;对室内外场地进行硬化;组织各居住户在场院修建花坛,房前屋后栽植四季常青树,使其环境达到绿化;大力推进圈、厕、沼、厨、园“五位”一体化配套建设,使其家园美化,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推进“双创”工作。目前,全乡在铜钱村的带动下,累计投资47.8万元,实施土墙房整齐刷白126户;投资49.2万元,室内外场地硬化达108户;投资8.7万元,使环境绿化户达89户;投资23.8万元,实施圈、厕、沼、厨、园“五位”一体化建设农户200户。通过实施人居环境的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弘扬生态文化 开发生态旅游

铜钱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交相辉映,地势平坦,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独特的地理、地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开发资源。三里沟楚长城,莲花山古庙遗址,莲花石刻,张家湾古建筑遗址,七里沟唐代吴厅马赞扎营地自然景观,铁桶寨原始森林,安然寨金花娘娘洞,百步石梯,龙潭飞瀑,百里万亩青竹长廊,都是休闲度假避暑,享受农家生活的好地方。
近年来,该乡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全县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围绕打造陕南竹乡品牌,努力向上争取各类项目、吸纳社会资金,着力推进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开发,修建楚长城,恢复百步石梯、莲花石刻,开发龙潭飞瀑和铁桶寨原始森林,兴办农家乐,新建竹文化广场,大力发展自然风光游、民俗观光游、休闲度假游、农业生态游,形成了多元化的生态旅游格局。
为全力打造“陕南竹乡”生态旅游品牌,该乡已成功举办了“陕西铜钱”第一、二届竹文化节,文化节期间,举办“看一场竹戏、登一次竹山、品一席竹宴、赏一园竹笋、画一幅竹画、对一首山歌、回一趟老家、祭一回祖人、带一份竹笋、传一条信息”等活动,使来宾和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竹文化节的举办,使外来游客和商客增多了,带动了旅游业和餐饮业、商业等的发展。2008年,该乡通过与竹山县竹坪乡进行协商沟通,由两乡出资100万元共同修复铜钱关隘(楚长城修复工程),打造两地文化交流的新窗口。目前,该项工程建设已完全竣工,现已向社会免费开放参观旅游。同时,共同将两乡境内相连的道路进行了水泥硬化,加强了两地交往与商贸流通。竹文化广场设计规划方案已确定,征地搬迁及各类相关的基础性工作已全部协调到位,社区活动中心已正式开工建设。
为进一步增强“陕南竹乡”生态旅游的内涵,该乡积极研究挖掘竹产业文化底蕴,规划竹产业景点,兴办竹笋加工厂,竹制品初加工厂,研发各类竹雕工艺品,以当地的黄花菜、蕨菜、土豆干、腊肉、冻米花、土鸡、土鸡蛋、呱呱鸡、猪血干、懒豆腐等地方特色菜肴为主,开办了集休闲、接待、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接待农家乐。
为了能够把良好的田园风光、自然风光和厚重的历史人文景观更加完美的结合起来,进一步打造铜钱关生态旅游的综合精品景区,该乡计划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争取铁桶寨原始森林的开发建设,吸引广大游客看原始森林,逛竹山林海,听铜钱民歌,赏田园风光,吃农家菜肴,尝纯正竹笋,品地道杆酒,努力打造县境内乡村生态游的最佳线路,推进旅游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责任编辑:xy_q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