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一村一品和农民教育三大重点,使农业设施得到改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用实际行动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让40万农民增长智慧、鼓起腰包。
基础建设改善生存环境
旬阳县实行县级领导包联、县直部门包抓、责任考核到人、工资晋升挂钩等有效措施,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从根本上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园建设、小流域治理、坡改梯、集中供水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一浪高过一浪。城关镇党家坝社区郭家湾流域治理属丹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封山造林、引水建窖、修路改道、封沟打卡、改造梯田,对11.8平方公里有序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庙坪乡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小型水利、小流域治理、人畜引水、新居建家、生态造林、土地综合整治、圈厕沼一体化养殖及高产田生态改良等为主,一期工程投资达到950万元。吕河实施集镇供水投资达776.78万元,解决了3个行政村20多个单位引水及2570亩农田灌溉用水。截至目前,旬阳已新修饮水工程39处,解决2.57万人饮水,新建集雨水窖4120口,新修基本农田1.2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100亩,新建堤防15.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3.76平方公里。
1.45亿元资金帮助旬阳烟农改善烟草产业发展基础,2008年,旬阳烟草公司为甘溪大岭台村“烟草科技示范园”投入资金106.49万元,建水池、铺管网、改烤炉、新建密集式烤炉、修水窖,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当年26户农民种烟506亩实现产值91.2万元,烟农户均收入3.5万元,亩产值同比增长四成。五年来,各级烟草部门无偿投入1.45亿元帮助旬阳烟农改善烟草产业发展基础,其中修水窖10992口、建水池80口、铺设管网370千米、新建和改造烤炉4146座、铺设烟田公路7条27公里。
捆绑式扶贫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旬阳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科学编制重点村建设规划,县扶贫办牵头,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共同参与,把扶贫专项资金与以工代赈、水利、国债、交通补助、退耕还林等帮扶资金捆绑使用,每个重点村捆绑资金达到150万元以上,形成了共同支持的强大合力。旬阳已规划190个扶贫重点村,启动147个,已建成71个、在建76个,新修改造村组道路54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路;建成人饮工程238处642公里,新建沼气池3874口,新修水窖5438口,示范户建家7479户。
通村水泥路铺平农民奔向小康之坦途。吕河镇冬青村自从修通了与江南公路连接的4.4公里通村水泥路后,入冬时节开车上门买狮头柑的络绎不绝,全村卖柑收入5000元以上就有100余户。旬阳动员全县农民参与水泥路建设大战场,截至目前,已修通水泥路248条1340多公里。如今,驱车穿行在旬阳的乡村公路,苍翠的山,清亮的水,青青的麦田,错落有致的农舍,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画。投资700多万元建起70多座标准化村级活动室,投资上千万元消灭无电村,奋战多年实现319个行政村移动电话全覆盖,农民生存环境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
旬阳县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产业化、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的“六化”目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建设,做强做大农村主导产业。截至2008年底,该县已发展生猪养殖76万头,建成高标准烤烟基地10万亩、蚕桑基地10万亩,建设狮头柑、魔芋、黄姜基地分别达到5万亩,全县农民实现产业增收在600元以上。
旬阳按照“高山林特粮、中山烟和姜、川道畜和桑、柑果沿汉江”的产业布局思路,围绕“一个一、二个十、三个五”的产业基地建设目标,即建成一个百万头生猪,十万亩烟、十万亩桑,五万亩狮头柑、五万亩魔芋和五万亩黄姜基地。确定136个村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建设重点村。棕溪镇王院村等15个有一定产业规模、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做为首批“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吕槽等59个村规划为推进村,为全县稳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并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优先扶持“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计划、林业、农业、水利、扶贫等涉农部门将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尽量向示范村倾斜,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
实施强村大户、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旬阳大力实施领导干部抓点示范、结对帮扶活动,为强村大户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抓点105个,抓点面积3.5万亩,联系大户1360户,推进了“一村一品”产业基地建设。目前,旬阳已培育万亩烤烟基地乡镇3个,千亩以上烤烟大村23个;正大模式为主养殖小区、养猪万头以上大村43个;千亩狮头柑、千亩香橼、千亩樱桃等特色果品示范村22个,千亩密植桑园、年发种1000张以上的蚕桑大村31个;烟草、蚕桑、畜牧等各类种植、养殖等大户万余户。
旬阳采取一项产业、一套方案和一个考核办法,把“一村一品”发展与干部职务升降、提拔使用、工资奖惩相挂勾,夯实了“一村一品”建设的措施。各乡镇与干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干部年度考核、评优树模与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相挂勾;对达到“一村一品”标准的村给予重奖,对验收命名的村每村奖励现金一万元,对有功人员奖励1000元。棕溪、关口、金寨等乡镇对产业大户除奖励现金外,还奖给大户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奖品,进一步激发了村、组、户建设“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农民教育”增长智慧展风貌
2008年,旬阳委宣传部牵头组织15个部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业实用技术等内容编印了“先进文化进乡村”农民教育系列读本16种8万多册,发放到每个村的“惠民书屋”。一年来,该县通过组建巡回宣讲团、举办报告会、讲座、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县农民群众受到了先进文化教育,使40万农民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创新载体,开展新型农民教育活动。县上成立宣讲团,抽调县文明办、县委党校、县委农工部等参与农民教育系列读本编写工作的15个部门领导和理论骨干50余人为宣讲成员,深入乡镇培训宣讲骨干。据统计,全县共组建宣讲团(组)353个,培养宣讲员1285人,召开培训会1600余场次,刷写永久性标语5200余条幅,网站编发信息80余条,报刊发稿40余篇,电视台编播节目20余条,宣讲培训覆盖面达到100%,农民受教育面达到95%以上。同时,抽调千名科技干部,组成烟草、蚕桑、粮油、黄姜、畜牧养殖、林果、蔬菜和中药材八个专业科技服务队,走进百个产业强村,入万户农家,开展“千人百村万户”科技服务活动。一年来,科技服务队举办科技讲座500多场次,发放科普资料30多万册,与农民面对面交流12万人次。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成立文艺演出队,坚持每年下乡演出百余场次,县文化馆因此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服务基层先进单位。
各乡镇的农民教育活动也异彩纷呈,彰显特色。构元、白柳、神河等乡镇通过村民自乐班自编自演节目,寓教于乐,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石门乡针对部分农民存在的爱心缺失、良心丧失、孝心丢失等现象,以抓“爱心、良心、孝心”为切入点,组织人员在显眼位置绘制“二十四孝图”墙画;构元乡制作新型农民教育“千字文”日历,赠发给农民;仁河口乡采取“一室两校三会”(电教室、党校、农技校、乡村干部会、党员村民代表会、群众院落会)的形式,围绕《安全生产法》、《森林法》、《劳动合同法》及人民调解知识等重点内容,对乡村两级干部进行了学法用法专题培训。县电视台开办了“开展农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专栏,县委宣传部、县政府信息中心均在网站开办“农民教育”栏目,县农教办编印《农民教育简报》24期,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和各地好做法、好经验,努力营造农民教育活动人人皆知、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该县坚持把新型农民教育活动与村两委会换届、平安创建、“双高普九”、“双创”活动、社会维稳、计划生育、抗灾自救、合作医疗基金清收、通村水泥路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据不完全统计,自新型农民教育活动启动以来,全县领导干部接待上访群众3367人次,涉及信访事项532件;新修通村水泥路85公里;推进了村“两委会”换届、“双高普九”、烤烟生产、蚕桑生产、畜牧发展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基础建设改善生存环境
旬阳县实行县级领导包联、县直部门包抓、责任考核到人、工资晋升挂钩等有效措施,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从根本上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
生态园建设、小流域治理、坡改梯、集中供水等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一浪高过一浪。城关镇党家坝社区郭家湾流域治理属丹江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封山造林、引水建窖、修路改道、封沟打卡、改造梯田,对11.8平方公里有序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庙坪乡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工程以小型水利、小流域治理、人畜引水、新居建家、生态造林、土地综合整治、圈厕沼一体化养殖及高产田生态改良等为主,一期工程投资达到950万元。吕河实施集镇供水投资达776.78万元,解决了3个行政村20多个单位引水及2570亩农田灌溉用水。截至目前,旬阳已新修饮水工程39处,解决2.57万人饮水,新建集雨水窖4120口,新修基本农田1.23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3100亩,新建堤防15.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3.76平方公里。
1.45亿元资金帮助旬阳烟农改善烟草产业发展基础,2008年,旬阳烟草公司为甘溪大岭台村“烟草科技示范园”投入资金106.49万元,建水池、铺管网、改烤炉、新建密集式烤炉、修水窖,极大地改善了基础设施;当年26户农民种烟506亩实现产值91.2万元,烟农户均收入3.5万元,亩产值同比增长四成。五年来,各级烟草部门无偿投入1.45亿元帮助旬阳烟农改善烟草产业发展基础,其中修水窖10992口、建水池80口、铺设管网370千米、新建和改造烤炉4146座、铺设烟田公路7条27公里。
捆绑式扶贫加速新农村建设步伐。旬阳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科学编制重点村建设规划,县扶贫办牵头,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部门共同参与,把扶贫专项资金与以工代赈、水利、国债、交通补助、退耕还林等帮扶资金捆绑使用,每个重点村捆绑资金达到150万元以上,形成了共同支持的强大合力。旬阳已规划190个扶贫重点村,启动147个,已建成71个、在建76个,新修改造村组道路543公里,实现了村村通路;建成人饮工程238处642公里,新建沼气池3874口,新修水窖5438口,示范户建家7479户。
通村水泥路铺平农民奔向小康之坦途。吕河镇冬青村自从修通了与江南公路连接的4.4公里通村水泥路后,入冬时节开车上门买狮头柑的络绎不绝,全村卖柑收入5000元以上就有100余户。旬阳动员全县农民参与水泥路建设大战场,截至目前,已修通水泥路248条1340多公里。如今,驱车穿行在旬阳的乡村公路,苍翠的山,清亮的水,青青的麦田,错落有致的农舍,就像一幅水墨山水画。投资700多万元建起70多座标准化村级活动室,投资上千万元消灭无电村,奋战多年实现319个行政村移动电话全覆盖,农民生存环境从根本上得以改善。
“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
旬阳县依托农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产业化、生态化、特色化、规模化、园区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的“六化”目标,大力实施“一村一品”建设,做强做大农村主导产业。截至2008年底,该县已发展生猪养殖76万头,建成高标准烤烟基地10万亩、蚕桑基地10万亩,建设狮头柑、魔芋、黄姜基地分别达到5万亩,全县农民实现产业增收在600元以上。
旬阳按照“高山林特粮、中山烟和姜、川道畜和桑、柑果沿汉江”的产业布局思路,围绕“一个一、二个十、三个五”的产业基地建设目标,即建成一个百万头生猪,十万亩烟、十万亩桑,五万亩狮头柑、五万亩魔芋和五万亩黄姜基地。确定136个村作为全县“一村一品”建设重点村。棕溪镇王院村等15个有一定产业规模、群众积极性较高的村做为首批“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吕槽等59个村规划为推进村,为全县稳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并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优先扶持“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计划、林业、农业、水利、扶贫等涉农部门将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尽量向示范村倾斜,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加快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发展。
实施强村大户、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旬阳大力实施领导干部抓点示范、结对帮扶活动,为强村大户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抓点105个,抓点面积3.5万亩,联系大户1360户,推进了“一村一品”产业基地建设。目前,旬阳已培育万亩烤烟基地乡镇3个,千亩以上烤烟大村23个;正大模式为主养殖小区、养猪万头以上大村43个;千亩狮头柑、千亩香橼、千亩樱桃等特色果品示范村22个,千亩密植桑园、年发种1000张以上的蚕桑大村31个;烟草、蚕桑、畜牧等各类种植、养殖等大户万余户。
旬阳采取一项产业、一套方案和一个考核办法,把“一村一品”发展与干部职务升降、提拔使用、工资奖惩相挂勾,夯实了“一村一品”建设的措施。各乡镇与干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干部年度考核、评优树模与发展“一村一品”建设相挂勾;对达到“一村一品”标准的村给予重奖,对验收命名的村每村奖励现金一万元,对有功人员奖励1000元。棕溪、关口、金寨等乡镇对产业大户除奖励现金外,还奖给大户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奖品,进一步激发了村、组、户建设“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农民教育”增长智慧展风貌
2008年,旬阳委宣传部牵头组织15个部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业实用技术等内容编印了“先进文化进乡村”农民教育系列读本16种8万多册,发放到每个村的“惠民书屋”。一年来,该县通过组建巡回宣讲团、举办报告会、讲座、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全县农民群众受到了先进文化教育,使40万农民增长了智慧、提高了素质,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创新载体,开展新型农民教育活动。县上成立宣讲团,抽调县文明办、县委党校、县委农工部等参与农民教育系列读本编写工作的15个部门领导和理论骨干50余人为宣讲成员,深入乡镇培训宣讲骨干。据统计,全县共组建宣讲团(组)353个,培养宣讲员1285人,召开培训会1600余场次,刷写永久性标语5200余条幅,网站编发信息80余条,报刊发稿40余篇,电视台编播节目20余条,宣讲培训覆盖面达到100%,农民受教育面达到95%以上。同时,抽调千名科技干部,组成烟草、蚕桑、粮油、黄姜、畜牧养殖、林果、蔬菜和中药材八个专业科技服务队,走进百个产业强村,入万户农家,开展“千人百村万户”科技服务活动。一年来,科技服务队举办科技讲座500多场次,发放科普资料30多万册,与农民面对面交流12万人次。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成立文艺演出队,坚持每年下乡演出百余场次,县文化馆因此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服务基层先进单位。
各乡镇的农民教育活动也异彩纷呈,彰显特色。构元、白柳、神河等乡镇通过村民自乐班自编自演节目,寓教于乐,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石门乡针对部分农民存在的爱心缺失、良心丧失、孝心丢失等现象,以抓“爱心、良心、孝心”为切入点,组织人员在显眼位置绘制“二十四孝图”墙画;构元乡制作新型农民教育“千字文”日历,赠发给农民;仁河口乡采取“一室两校三会”(电教室、党校、农技校、乡村干部会、党员村民代表会、群众院落会)的形式,围绕《安全生产法》、《森林法》、《劳动合同法》及人民调解知识等重点内容,对乡村两级干部进行了学法用法专题培训。县电视台开办了“开展农民教育、培育新型农民”专栏,县委宣传部、县政府信息中心均在网站开办“农民教育”栏目,县农教办编印《农民教育简报》24期,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和各地好做法、好经验,努力营造农民教育活动人人皆知、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
该县坚持把新型农民教育活动与村两委会换届、平安创建、“双高普九”、“双创”活动、社会维稳、计划生育、抗灾自救、合作医疗基金清收、通村水泥路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据不完全统计,自新型农民教育活动启动以来,全县领导干部接待上访群众3367人次,涉及信访事项532件;新修通村水泥路85公里;推进了村“两委会”换届、“双高普九”、烤烟生产、蚕桑生产、畜牧发展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责任编辑:贺清玲】
- 上一篇:让弱势人群的冬季不再寒冷[ 01-23 ]
- 下一篇:旬阳城乡红红火火过大年[ 0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