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让弱势人群的冬季不再寒冷

作者:王元辉|陈顺日 发布时间:2009-01-23 13:43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投资2912万元的旬阳县中心敬老院及老年公寓一期可供养农村五保300人,小河、神河及双河三个区域敬老院安置五保老人500人,28个乡镇30所敬老院集中供养1562人,村居社区10个安置点安置五保对象391人,对1542户1669人实施并户包帮分散供养。形成了县有中心院和区域敬老院、乡镇有敬老院、村居有安置点的全覆盖式供养模式,三个在建敬老院全部投入使用后,全县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对象达2700人,占五保总数的60%以上。
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贯彻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旬阳县在全市率先建起了“县有中心、乡有敬老院、村有安置点、户有并户包帮”的弱势群体供养网络新模式,既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又得到省民政厅的高度评价。
分门别类破解供养难题
“茅草棚、塑料布、歪墙开门的是五保户。”这句顺口溜曾是农村五保户的真实写照。然而,随着五保户 实行集中供养、并户包帮、五保代养等新模式在旬阳的悄然兴起,分门别类的供养模式彻底改变了五保人员的生产生活状况。
今年82岁的郭用林,没有劳动能力也没有任何生活资料和财产,经征得他本人同意后,金寨乡民政干部把他从张河村接到了乡幸福院与5位五保老人一起居住,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该县30所敬老院入住老人达到1562人。
针对部分老人不愿“背井离乡”的心理,该县在全面摸底后,决定除了在乡镇建敬老院以外,以村为单位建安置点。这样就使入住老人离家不离村、离户不离土,既满足了他们对乡土的血肉情怀,又拓展了社会福利的领域,确保了老人居有其屋、食有其源、乐有其所,让他们安度晚年。目前,10个村居的集中安置点已入住391人。
对1542户1669人实行“并户包帮”分散供养。该县从2004年起在公馆乡铁厂村实行“并户包帮”试点,对有房屋、有土地、有劳动能力,但没有经济头脑的农民,通过实行党员干部、亲戚邻居实行一帮一方式,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赤岩有31人在包帮后实现脱贫。
神河镇王义沟村党支部书记陈彦坤十年如一日,义务赡养七位老人的事迹,在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刊播后,先后有17个省市的热心人寄信、汇款帮助他渡过难关,他的义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赢得群众的普遍赞誉,陈彦坤个人被全国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组委会评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
以人为本提高幸福指数
弯腰弓身,凝神屏气等待接球,“啪”的一声扣球,赢球了!63岁的武远清玩儿羽毛球兴奋得像孩子似的一蹦老高。武远清入住仁河口乡敬老院以后,总会缠着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徐婧一起陪他打羽毛球。“以前在家的时候说这是不务正业的娃儿们玩的,没想到如今自己确打上瘾了”武远清嘟哝道。
67岁的孙全安迷上了下象棋,老伴儿沈行萍却对此一直有意见,总想让他陪着去唱花鼓戏。为此,一辈子没红过脸的老两口甚至还闹到了分床的地步。现在,他俩一人一个单床。“以前是单人间,现在成标准间了!”蒋明成笑着说:“老伴儿总嫌我不爱洗澡身上有汗味,以前在家的时候倒不说,现在一到敬老院,比城里老太太还讲究。”
走进仁河口乡敬老院107室,只见两个单人床上放着两床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中间的床头柜、办公桌均擦得一尘不染,比县城的高档宾馆差不到哪儿去。一日三餐不重样,吃完饭有服务员帮着刷碗洗筷,住宿是宾馆化管理,有服务员叠被、拖地,理发有理发室,洗澡有洗浴中心。
旬阳多数敬老院都修筑了水泥路面、林荫小道,公寓楼气派典雅,院内草木葱茏,小桥流水,宛如花园一般。院内田地里种着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蔬菜和粮食,一派田园风光。收获的时刻,院民喜上眉梢,通过适当的劳动既锻炼了身体、调节了心理,又增加了福利院的收入,改善了院民生活。
实行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该县推行“一证二书三定”的管理模式,即为每位五保对象颁发《五保对象供养证》,县政府分别与民政局和乡镇签订责任书,定期走访慰问老人,定期为老人体检,定期检查敬老院工作情况,对老、弱、病、残的“五保”老人,还建立“一对一”全程护理机制,提高了老人的幸福指数。
千方百计确保财力支持
赵湾镇先后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总占地面积900平方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的新房子,冰箱、彩电、洗衣机、健身器材等硬件设施应有尽有,30多孤寡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省民政厅一位官员到此参观时高兴地说:“旬阳的集中供养模式已成为全省的一个亮点!”
亮点的背后,是党政的重视和财力的支撑。旬阳县委书记马赟、县长邹俊杰始终把“福星工程”拿在手上,放在心上,主动到敬老院调研并解决相关问题。两个中心敬老院被列入全额供养的事业单位,敬老院管理人员和招聘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敬老院经费全部由县财政负担,彻底解决其后顾之忧。
为解决集中供养所需大量房屋的问题,旬阳县从2004年开始改造旧学校、旧烟站、乡政府老房等入手,让闲置的资产发挥更大的作用。随后又投入1600万元在28个乡镇都建起了敬老院。从2006年起,该县又记忆不实施敬老院的标准化建设,使敬老院不但有基本的生活施舍,而且增添了娱乐室、公共卫生间以及健身器材等。
入院老人每个月初都能领到政府送来的香皂、洗衣粉、卫生纸、白糖和20元现金,每人每月生活费用不低于160元,每个敬老院配备有乡镇政府干部兼职的院长、专门的厨师、服务和工作人员。县上每年拿出9万元为五保老人缴纳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五保人员生病住院的合作医疗报销的差额部分由县民政局全额负担,仅去年就拿出16.6万元用于五保老人住院差额报销。
旬阳县探索的“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模式,解决了长期以来始终困扰着各级党政而难以解决的问题,是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问题的重大突破和创新。这是旬阳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所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也为广大农村五保供养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责任编辑:屈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