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政府信息公开> 工作交流> 正文详情

投资-突破发展的涨力

作者:张文胜 发布时间:2007-08-06 09:04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旬阳县域经济率先突破是安康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抉择。在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抑制经济过热的背景下,在旬阳县域经济发展调速增高的形势下,依靠强势投资拉动仍是现阶段旬阳县域经济实现突破发展目标的有力保证。

  “投资、消费、外贸”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于河源内陆区域来讲,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自身保障尚未得到充分满足,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很难形成热点,加之受地理环境与经济结构的制约,经济外向度较低,出口外贸带来经济增长极为有限和困难,相比之下,由于基础设施积弱,加之自身资源优势,投资无疑成为推动经济突破发展的核心要素和主导力量。按照经济发展罗斯托“起飞”理论分析,旬阳县域发展正处在为经济起飞做准备的阶段。所谓起飞就是一种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恶性贫困循环”,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本质上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阶段就是起飞阶段,最困难的也是“起飞”阶段,一旦超越了这一阶段,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内陆河源区域要迅速实现经济上起飞与跨越,扩张投资无疑是最重要最直接的突破性增长方式。
  结合经济发展规律来看,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阶段。在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中,工业是经济起飞的引擎和因力。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就是推进工业化。在工业化初期阶段,发展工业的基础十分薄弱,产业投资弱小,要加速推进工业经济必须从扩大投资规模和提高投资质量入手,进一步加强基础建设,培育工业新的增长项目,加速设备更新,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工业主导引擎,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竞争力,这些都有赖于扩张投资来实现,因此说,投资拉动是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从投资的本身特性来看,要实现突破发展必须依靠投资的强力拉动。从生产方面看,投资可以形成生产能力与GDP的增长,投资的增加可以有效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增加财政收入;从需求方面看,可以对其他产业构成需求,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刺激经济增长,同时,投资中相当部分转化为消费,促进消费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繁荣。它即可拉动以投资品类为主的重工业,又可带动消费品类为主的轻工业增长。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表明,投资是扩大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国民经济增长主动力 ,只有充裕的投资,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增长因子,重点领域的投资才能形成突破发展的态势。
  可以说,投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都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没有投资高速增长,就没有经济的较快发展,更谈不上突破性发展。

  多年来,旬阳县域经济持续保持二位数的增速,财政收入逐年上涨,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大规模投资的拉动。2000年至2006年,全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5亿元,由3.58亿元增长到11.6亿元,年均增长21.6%。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直接拉动着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13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5.9亿元,年均增长12.2%,与此同时,财政总收入由2000年的1.4亿元增长到2006年的4.02亿元,年均增长19.2%。固定资产投资的效应还体现在县内交通、电力、水利、城镇等基础条件的改变上,使全县招商引资“硬环境”得到明显改观,在促进工业、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为农业、工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发展的基础,为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起到强力推动作用。
  总体上看,旬阳县域投资态势较好。但从投资规模分析,我县投资总量偏小、投资率偏低。2006年我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37%,人均投资2577元,在投资总量、投资密度以及人均投资量等指数上都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同时与市内县区相比也有不同差距。较大的投入差距必然造成产出能力和发展后劲的较大差距。从投资结构上分析,也有不合理倾向。一是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规模偏重,热点多,而县内自有项目投资偏缓,后劲不足。二是较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对集中于三通、社会事业等基础性公益性行业,对产业链长、经济牵动大的产业投资不论数量还是规模都有限,且在工业投资中以不可再生资源初级开发利用为主,这类投资对支撑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以及对解决当前保持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作用有限。三是投资来源主要以政府主动为主,自发性投资相对弱。在近年投资的高增长诸多动因中各级政府主动扩大投资的因素比重较大,比如从2000年到2006年底,我县共争取国债资金3亿元,地方财政投资2亿元,这些直接带动了企业资金、银行贷款、外资、民资的投入。同时县内流动性资金相对短缺,信贷资金投放难,民间资本启动不足。四是投资呈现“高投入、低周期、低质量”粗放状况。许多投资项目利用周期短,重复建设,造成资源资本的耗损消费。投资管理部门分散,大多从行业内部需要上项目,投资分散,配置不合理,缺乏县域整体投资观,没有发挥资本的最优效益。
  目前,我们正处在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发展时期,不投入意味着落后,低投入同样意味着落后,要突破发展必须加大投入,以比别人更快的速度发展,当前我县具备加速投资的诸多条件。从国内宏观形势上看,国家抑制经济过热而必将使东南沿海剩余资金转移投向,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尚处在成长阶段,经济增长是慢而不是“快”,是冷而不是热,必须会成为承接外来资金的基地,同时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将长期存在,这些都是内陆河源地区实施投资拉动、加速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特别是随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向,我县诸多项目赢来投资的春天,县境内布点的汉江二座梯级电站、二条铁路、二条高速公路、火电厂等重大项目陆续实施,以及汉江生态治理工程的启动,为县域带来巨额投资。随着大交通的完善,旬阳承接西安、武汉、重庆等都市经济圈的带动优势愈发明显,投资的范围愈加广阔。从全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目前我省保持投资的高增长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 一是投资的空间有能力保证较高投资率的运行。根据投入产出资料计算,每100亿固定资产投资需要消耗工业产值203.44亿元,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13.3亿元,可以支撑27亿元的投资规模,很显然这个数据要比目前投资的实际完成额大得多。二是投资资金来源的保证程度较高。在各项投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银行贷款、利用外资等投资途径的多元化,建设资金紧张的瓶颈制约作用极大缓解。县内金融存贷逐年大幅攀升,存款余额明显大于贷款余额,各类主体投资欲望加剧,这说明满足投资高增长的资金是有保障的。三是投资的潜能不断释放。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进入二、三产业,扩大了社会需求,保证了要素成本的稳定,投资趋向涌动,有效项目增加,投资的潜在能力增强。可以说我县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具有良好的内在基础、外部环境和现实机遇。在今后五至十年将是我县重要的投资战略机遇期,把握好这一重要阶段,加大投资力度,科学理性投资,保持较快的投资增速,是旬阳经济快速突破,快速迈入工业化的更高阶段,实现和谐旬阳目标的必须选择。

  投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取决于三个要素:资金、项目和机制,要发挥好投资对旬阳县域经济的拉动作用首先要有充裕的投资资金,二要确定足够的投资项目,三要建立良好的投资机制,只有这三方面协调作用,投资资金与项目达到平衡,投资的效应才会体现出经济的良性发展。
  调优投资结构。过度的投资增长或受抑制的投资增长都会导致经济的剧烈波动,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稳定运行和发展。在投资上如果单纯强调投资规模绝对数额的增长,不求质量,在一定程度会产生经济畸形过热,经济增长会出现粗放型、低效率的增长,因此必须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科学投资。结合我县实际来看,投资结构不合理既有数量的偏小也有效益不良的一面。在量上要多上快上项目,扩张投资,不仅要援建好重大项目,而更重要的是加快县内重点项目投资进度。从效益上看,我县目前投资的主要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交通道路、农田水利、通讯、城镇设施等方面为主的基础建设;二是以“一江三河”植被恢复保护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三是以优势生物资源能源的加工、矿产深加工、水能开发为主的特色优势产业;四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文化、居住等需求为主的公共建设。其投资潜力极为可观。而其中优势产业是县域经济增长的核心,也是投资的重点。提高投资效益就要紧扣投资的重点,重点投资。也就是要以优势资源开发为主攻方向。要突出扩张生物医药加工业投资重点,优选可再生资源品种,规模发展,建设多层加工增值产业链,建立支撑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要合理开发矿产等不可再生资源,注重长效,依靠大集团深加工,加大技改投资。再次要加大生态旅游产业投资。建设有品位上品牌的景点景区,加快三产业发展。
  建立多元投资格局。内陆河源县域投资规模扩张缓慢,不仅缺少大的投资项目和资金,更重要的是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由于环境竞争力不强,基础竞争力弱,资金引力不足,因此,必须切实重视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处理好投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关系,提高吸引投资的竞争力。其次,要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要划分公益性、基础性和竞争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主体,实现投资的合理分工,切实保护投资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和利益。对于公益性和基础性项目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以争取国家各类专项资金、项目投资为主,研究制定公益事业和基础性建设的投融资机制,在政府把好项目规划审批关的基础上激励民间资本介入,推进项目建设投资社会化。对于竞争性项目,要广泛招商引资公开竞争,择优准入,大肆吸纳外来资本的投资。解决资金的途径还应放在项目与资金的整合上,以区域或行业为单位,制定投资规划方案,整合相关投资项目,按照用途不变,集中使用,统一投向,板块推进的原则,集合资金,发挥资金的边际效应,提高投资效益。
  完善投资监管机制。投资是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因此可以说,我们现在进行的各种投资行为必须是“有效投资”,要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能为完成投资任务而投资,力戒“捡到篮里就是菜”的想法,注重对投资项目的甄别和选择,力争避免盲目投资、无效投资,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一要加强项目的前期工作,制定相应的项目前期工作规程,科学决策,规范运作。项目的储备是投资的基础,必须先行,要在更大范围上审视县域资源优势,准确定位特色产业,以项目为载体,下大力气研究论证一批支撑县域经济长远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农业产业化建设和生物资源开发项目,做好市场预测和勘探、设计、规划、筛选以及报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分层次分区域建立项目梯次发展的规划与储备库,为投资持续增长提供强有力的项目支持。要改善政府的投资管理职能和管理方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加快培育投资评估的中介组织,增强投资效益评估的科学性。健全投资调控体系,加强项目审批核准管理,完善投资信息统计监测体系。加强项目监管,建立从项目决策到建设实施、投资收回的全过程的责权利相统一的投资运行监督机制,逐步形成良性循环。三要强力推进项目建设。竭力抓好一批重点项目建设,落实责任,倾注人力,全力攻关,确保每个重点项目如期开工按期竣工。

【责任编辑:屈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