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正文详情

对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生态民居”建设发展的思考

作者:梁晋明 熊义龙 发布时间:2006-11-17 16:34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所谓“生态民居”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持续发展、和谐共存的家居与环境。按照这样的定义,“生态民居”就是一个特定区域的群众居住生活方式的整体。它既包括物质的硬件,又包括精神的软件,是人类在居住范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必须树立天人合一理念,建设特色生态民居。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在居住方面发生了传承历史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新飞跃。新的民居建设既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所谓“居住改变观念”,就是这种反作用的高度提炼。在新的历史背景下,我县特色生态民居建设,应围绕解决好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新房子、老样子”和“不经济、不合理”问题,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新理念,建设一个山川秀美、具有旬阳特色的生态民居。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一、人居环境生态化。我国传统民居历来注重生态环境,我们的祖先总是尽量选择倚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建造住宅,并通过建筑结构的变化来改善日照、通风、温度,防止噪声侵扰和灾害侵入。
新民居在继承这个传统的同时,又依托于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把生态理念的实践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在过去数十年里,先是“节资、节能”理念的建立,从而引发了“绿色建筑挑战”的实践创新行动。后来,又向深度和广度挖掘拓展,形成了“生态”理念,并建设了一批“生态”、“绿色”、“健康”的民居,使居住环境的整体性、根本性、系统性、科学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不能简单地把“绿色”等同于“绿化”、“美观”等同于“景观”,应丛“生态”、“绿色”、“健康”的更深层次,着手研究制订民居环境的生态量化指标和评价体系。
  二、民居布局灵活化。我县目前正在向城镇化方向大踏步迈进,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刻。处理得当,城市、农村就能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处理不当,就会留下许多后遗症。
当前,必须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城镇化的统一范筹,切实注意不要让流向城市的人口都集中到市中心区和旧城区,而应该在城市周边发展新城镇、建设新农村,筑起一道“拦水坝”。采取“开发新区——松动老城——改造旧城——建设新村”的科学发展模式。这样既可以避免城镇化前期人口大量涌到城市中心;又可避免城镇化后期因人口大量迁出中心区而造成城市中心区空洞化。从而走出一条具有旬阳特色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新路子。
三、民居规模合理化。民居布局要本着“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宜集则集,宜散则散,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建造更多的人居和谐的新民居;建设规模本着节约用地、珍惜资源的原则,以实际、实惠、够用为目标,不贪大求洋、不铺排浪费,控制规模,适当建设。
四、建筑结构高层化。鉴于我县人多地少,城乡建设用地尤其紧缺,居住向空中发展势在必然。居民从土巴房、大杂院到住高楼,这种生活方法和居住方式的巨大变化,已逐步从过去的惧避心理转变为向往,“一览众山小”、眼界开阔的高层住所已为农村所接受。
五、建筑风格多样化。过去的住宅往往是造型呆板、千篇一律的“火柴盒”,现在随着住宅商品化的发展、外界信息的传播和外来房样的影响,农村建筑造型日趋多样化,百花齐放,琳琅满目,各领风骚。其发展趋向,可以概括为两种:
①传承本土型。主要体现在屋顶、装饰符号、色彩和空间处理以及浓郁的地方色彩上。譬如,明清时期的四和院、老天井式建筑风格在群众心里占有一定的席位。
②外地传入型。有徽派(防火墙、格格窗)、川派等。
③博采众长型。兼采内外不同风格,进行有创意的组合。
采用“本土型”好,还是“内外复合型”好?见仁见智,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我们觉得既不宜搞得千篇一律,而是要因地制宜。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达到生态、经济、文化艺术这三个原则的协调统一。
六、功能配置合理化。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已从过去的着重解决有无问题(生存型),逐步转变为重点解决优劣问题(享受型),要求以舒适、健康、实用、安全为目标,对住宅内部功能区进行优化和细化配置,合理分配各功能区的面积等。目前,住宅的功能分区越来越细,每套住宅已从六个空间格局(卧室、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增加到八个空间格局甚至更多,如增加了电脑房(书房、工作室)、储藏室等。特别是动区和静区的分隔,避免了互相干扰的烦恼。对入口、起居室、餐厅等礼仪空间和卧室的设计,也精益求精,信息灵通、通信便捷、电力充足、交通便利等也在考虑之列。
七、室内装修普及化。对住宅进行不同档次的装修,已逐渐成为城镇农村住宅建设的新时尚。
八、庭院景观园艺化。生态民居应继承带私家花园的传统居住习俗,运用建筑、山水、花木、屏联、题刻、雕塑等有机组合方式,塑造人与自然的亲融协调,使居住环境实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至高目标。这是城乡生态民居建设的必然趋势。
以上思考还很不全面,只是表示了一种发展趋势。随着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特色民居建设必将还有更大的进步和发展,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建设新理念,正确处理好人居与生态的关系,是城镇和农村特色生态民居建设的必然选择。
  (本文的编写得到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梁晋明同志的指导和帮助,特此致谢!)

  作者简介: 熊义龙,男,现年48岁,法律本科毕业,陕西省旬阳县人。1978年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党政领导工作,现为旬阳县农业综合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旬阳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旬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撰写的《实现新创业,再铸新辉煌》和《金寨乡实现八个新跨越》等多篇文章被《安康经济》、中国经济出版社“今日辉煌”一书和中国人事出版社“中国人才辞典四卷”刊登。

【责任编辑:屈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