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县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一江三河”生态恢复与建设的思考

作者:康永祥 发布时间:2006-11-17 16:12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旬阳县位于陕西东南部,地处川、陕、鄂、渝交界处,地理坐标北纬32o 29’-33 o 13’,东经108 o 58’-109 o 48’,北接秦岭,南倚巴山,多山少田,属典型的林业县。其境内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著名的汉江横贯其中,将县境分为南北两大自然区;汉江的主要支流旬河穿越全县,与汉江汇合;坝河与蜀河相继流入汉江,构成旬阳“一江三河”的主要水系。由于“一江三河”丰富的水资源和巨大的生态功能,决定了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区域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生态系统的需求和依赖性增大,破坏性随之增大。人类干扰活动,如砍伐森林、开荒种地、陡坡开垦、过度放牧、采石、开矿、修路、城镇扩展、工业活动等,使区域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发生极大变化,已超出了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造成区域生态系统的紊乱和功能减弱。再加上人口增长,两岸的污染形势已非常严峻。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北方的许多城市严重缺水。缺水的大城市尤以北京、天津最为迫切。为解决北京、天津生活用水,党中央、国务院不失时机地启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03年底开始,这项重点水利工程已开工建设。根据规划,到2010年该工程将正式竣工通水。汉江中上游已被列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区和保护区,“一江三河” 正是其重要的水源地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一江三河”生态环境建设,不仅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直接影响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取水质量和数量。因此,为了配合南水北调工程,解决京、津地区饮水的后顾之忧,从水源地保护的高度,在“一江三河”流域建造、修复破碎的林草植被,重塑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充分发挥森林对水源的调蓄功能和净化功能。它不仅是实现我国水资源调配战略的需要,也是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山川秀美旬阳的历史机遇。
  一、“一江三河”流域的自然条件和植被
  “一江三河”流域地形复杂,可分为丘陵区、低山区、中山区。丘陵区海拔200-500米,分布于汉江、旬河两岸,多属低山下部发育不完整的丘陵地貌,占全县面积的16.6%。岩体主要为石灰岩、钙质片岩、片岩组成。土壤母质多为第四纪红粘土和黄土,坡度较缓,土层深厚,是旬阳县粮油主产区,有些河道冲积地,是该县农业的高产区。低山区海拔500-800米,这一区段地形较为复杂,土层浅薄,土壤质地粗糙,多为经济林用地。中山区海拔800米以上,这一区段山沟纵横,位于汉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属于巴山山脉,多为天然次生林占据,属林业用地。
  汉江两岸属于典型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4℃,7月份平均气温26.9℃,极端最高气温41.5℃,1月份平均气温3.3℃,极端最低温度-9.6℃。年四季分明,夏长冬短,无霜期平均252天。全县平均降水量851.2毫米,4月-10月为雨季,占全年降水量的81%。
  由于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形条件,这里植物种类多样,资源丰富,据估计,种子植物有2000种左右,其中许多为重要的经济植物,如,漆树、油桐、黄连木、厚朴、杜仲、白果(Ginkgo biloba)、黄柏、黄连、连翘、金银花、五味子、党参、山楂、栀子、糙苏、柴胡等。另外,植被类型繁多,垂直分布带明显,其可划分为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带和针阔叶混交林植被带。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带主要分布在海拔200-900米的山地,该区段植物种类丰富,主要成林树种有岩栎(Quercus acrodonta)、尖叶栎、女贞、黑壳楠、柑橘、桂花、油桐、乌桕、杉木、马尾松、柏木、栓皮栎、麻栎等。其中栓皮栎、麻栎是该区段的主要森林类型,油桐、乌桕、柑橘、油茶是本区区域的主要木本经济作物。
  落叶阔叶林植被带主要分布在900-1900米,主要成林树种有锐齿栎(Quercus aliana var.acuteserrata)、漆树、槭类(Acer sp.)、化香、枫杨、枫香(Liquidamba fomasana)、椴树等,针叶树种以油松、铁坚油杉为主。
  针、阔混交林植被带,主要分布在海拔1900米以上地带,主要成林树种有铁杉(Tsuga chinensis)、华山松(Pinus armandii)、红桦、椴树(Tillia sp.)、花楸等。
  二、“一江三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状况
  汉江、旬河是流经旬阳县境内的最大两支水系。汉江流经旬阳县段家河、吕河、城关、构元、棕溪、关口、蜀河、仙河、兰滩9个乡镇,全长84公里,约占丹江口往上汉江取水河段的1/11,积水区面积3554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19.18万亩,耕地面积5.76万亩,人均耕地1.5亩左右。流域直接涉及58个村,311个组,12200余户,居住人口40000人左右。旬河穿越旬阳县仁河、桐木、小河、赵湾、甘溪、白柳、城关7个乡镇而汇入汉江,全长218公里,除仁河外,其沿岸直接涉及40个村,201个组,1.29万户。有耕地1.15万亩,林地17.28万亩。两流域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农业和矿业,人均年收入 元。
  三、“一江三河”流域的生态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汉江、旬河及其支流沿线直观坡面生态绿化已初见成效,沿线共退耕还林2.65万亩,户均2.01亩,栽植树木300余万株,初步成林9298亩,封山禁牧21.4万亩,占林地总面积58.7%,特别是近两年来,两岸坡面所在乡镇积极实施重点人工林1.85万亩,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效果。“一江三河”生态恶化的局面得到有效控制,生态建设向良性发展,水土流失严重状况得到了缓解。但从该区域植被生态功能的完全发挥出发,和“一江三河”的汇水区面积相比,林草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1.两岸居住的农业人口众多,农耕地农药化肥的使用以及生活垃圾对水体污染严重(如有具体的污染调查数据最好)。
  2.植被景观破碎,多为森林与农田的镶嵌,与山清水秀的森林植被景观还有很大差距。据统计,“一江三河”直观坡面共有耕地9.5万亩,其中,汉江直观坡面就有耕地5.76万亩;荒山面积12.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5.7%。两岸直观坡面倘有大片的耕地种植粮食、经济作物,以及部分结构单一的用材林、经济林,松、柏、杉、竹之类的休憩观赏林太少,到处只是零星的树木和低矮的杂灌木,春夏倘有葱郁之景,秋冬却是荒凉一片。
  3.森林植被多为残败的次生林以及近年栽植的人工幼龄林,其林相结构不甚合理,直接影响到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据统计,沿岸灌丛面积27.35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75%。由于长期以来大面积杂灌得不到改良,其生态效益差,经济效益低。
  4.生态系统恶性循环。“一江三河”沿岸的山高坡陡,地形复杂,地表土质疏松,加之长期建立在垦荒种粮以求温饱的自给自足式的传统生产方式和耕作习惯,导致生态异常脆弱。每逢暴雨,泥沙俱下,江河一片浑浊,泥石流和滑坡随处可见。据水利部门测算,仅汉江、旬河两岸直观坡面每年流失的泥土多达133.5万吨,造成水土资源巨大损失,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质量下降。
  5.由于植被的破坏,原来蕴藏丰富的生物资源锐减,它必将殃及到我们的子孙后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
  四、问题的根源
  “一江三河”生态建设存在问题原因主要是:一是长期以来,沿岸农民的生态意识淡模,“靠山吃山”的传统思想始终存在,许多人认为山林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完的资源,因此导致在利用上没有计划,“杀鸡取卵”。二是农村经济还欠发达,农村产业结构不甚合理,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由于落后的经济和意识,他们只能依靠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来维持其生存。例如,群众生活用材(包括薪碳材、径阶材)目前还没有根本有效的解决,退耕户用液化气、煤、沼气解决燃料的户占的比例还非常少,江河两岸滥砍乱伐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次生裸地生态条件差,恢复原有的功能生态系统所需时间长,难度大。两岸荒山立地条件差,土层瘠薄,虽然年年栽树但效果不明显。四是管护不力,只造不管或者少管的粗放经营思想依然存在。从每年的造林数量来看,相当可观,但植被状况依然存在问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难以发挥。五是尽管部分地区划为天然林保护区,但由于保护面小、实施保护的时间短,大多还是以次生杂灌木,未能达到地带性森林的结构和植被景观。
  以上这些问题有些属客观的原因,有些属主观原因。在旬阳“生态县”建设的总体目标下,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必须认真反思。
  五、“一江三河”生态恢复与植被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各级领导要明确目标,提高认识。
  首先要明确旬阳生态严重恶化的现状,现有的生态问题已成为本县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其次作为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建设与保护区,国家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亦给予很大的支持力度。因此,旬阳县结合本县的生态现状和地理位置,不失时机地提出“生态立县”的宏大构想和目标,力争到2010年旬阳“一江三河”两岸直观坡面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是造福于全县人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和谐旬阳的基础。
  2.加强宣传教育,培养群众的生态意识。
  利用各种图片资料和科普读物,宣传生态林建设和保护的意义以及对其子孙后代影响,同时使群众了解南水北调工程对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以及旬阳实现生态县和经济腾飞的历史机遇。通过2-3年的宣传教育,使群众树立造林、护林光荣,毁林可耻并将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思想意识。
  3.建立健全法制,实行奖罚分明激励机制。
  将“森林法”、“草原法”、“土地资源管理法”、“水土保持法” 和“环境保护法”作为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蓝本,结合旬阳特点,制定出相应造林、环境保护和水体保护条款,从制度上约束,法律上保证,政策上引导。利用经济手段和杠杆的作用,进一步实行赏罚分明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干群造林、管护、爱林的积极性。
  4.进一步加大封山禁牧、管护的力度。
  通过树立护林警示牌、界桩、围栏等方法,划定重点区域,明确管护任务、造林重点,在保护范围内,禁止乱采滥挖、乱砍滥伐及乱捕滥猎行为。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不受破坏的基础上,对于困难立地,采用最大限度的封山育林,让其自然生长,自我恢复。另外,充分利用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和南水北调工程项目,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顽强的护林队伍,以乡镇护林站为骨干,成立专业管护工作队伍,全面负责造林及巡护工作,以解决农户分散造林质量低、效果差问题。同时,火是森林的大敌,应强化林政资源的法制管理,做好森林防火的宣传工作和森林火灾快速反应扑救预案,使现有的森林资源得到充分的保护。
  5.继续加大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力度,加快“一江三河”生态恢复步伐。
  结合农村的经济结构的调整,在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的宜林地,分地类和林种进行全面造林。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专家论证,制定退耕还林规划和详细的生态林和经济林造林规范。
  利用重点人工林(经济林、商品用材林、能源林)项目,在立地较好的区域发展人工林,统一规划,逐年实施,分段分片绿化,采取“挖大坑、栽大苗、一次成林”的人工造林模式。在造林过程中,在力求自给苗木的基础上,统一苗木质量标准,县内统筹,统一规划,严禁跨县长途调苗,保证成活率。对于大面积次生林和宜林荒山实行封山育林与飞播造林相结合,利用五年时间,完成飞播造林20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完成人工点橡子15万亩。利用天保工程,在“一江三河”两岸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力度,确保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
  6.政策倾斜,项目带动,减缓森林资源压力。
  抓住新农村建设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对“一江三河”生态建设的投资,在财力、物力、项目等安排上向“一江三河”倾斜;争取国家新型沼气建设项目,当地政府配套,实施一改三建,解决农民生产、生活燃料问题,减缓林业资源的压力;通过联合高校和研究单位,积极申报生态建设项目,实施鼓励政策,吸引科研单位在旬阳开展有关生态建设的试验示范;发展特色经济项目,结合特色林业规划,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规模发展以蚕桑、狮头柑、拐枣为主的乡土特色品种,建立林特产业基地;政府组织,争取劳务输出项目,采取以村为单位,通过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增加农民收入。(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责任编辑:屈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