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山区六十年代有首流传全国的民歌,歌中唱到:“南山岭上南山坡,南山坡上唱山歌,唱得红花朵朵开,唱得果树长满坡。”如今,地处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和保护区之一的陕西省旬阳县,通过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双赢,把昔日寄予民歌中夙愿变成了现实。
作为陕南大县,旬阳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汉江上游,境内汉水流长84公里,占丹江口以上水源段流长的9.2%。近年来,该县抢抓国家西部开发、南水北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历史性发展机遇,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相一致的原则,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县域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秦巴山区青山碧水的天然禀赋,深入实施绿色战略,打造绿色品牌,把绿色作为展示地方形象的“名片”,全面建设经济繁荣山川秀美、殷实小康的绿色旬阳。围绕建设绿色旬阳主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成了10万亩烤烟基地、10万亩黄姜基地、10万亩蚕桑基地和40万亩青竹、林特、牧草基地,其中优质富硒烤烟进入“中华”配方,跻身全国烟草大县和国际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行列;黄姜栽培科研成果跃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国家规范化种植黄姜基地、陕西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着力壮大绿色工业,坚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围绕产业办工业,形成了以烟草、化工、矿产、水电、建材为主的五大工业支柱,工业产值由十年前的1.5亿元猛增到2005年的2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34%提升到75%,连续8年超过农业产值,实现了由山区农业县向工业经济县历史性转变。奋力培育绿色旅游,充分发挥独特天然生态“太极城”效应,按照设施先进、绿色环保、布局合理、独具特色的发展目标,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打造山水园林现代城市新风貌;同时以汉水风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考探险四大旅游项目为重点,挖掘深厚荆楚风韵和汉水文化底蕴,推介南羊山天然基因库,整合太极文化大观园,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地,广泛吸引城里游客山里观光。
在以绿色为定位全面促使县域经济提等升级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将环境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标准,努力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双赢。全县着眼于汉江综合开发和保护,致力于水土流失控制和治理,坚持连年治山治水不间断,拦土蓄水再造山川秀美。全县“十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27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4.2万亩,修建集雨水窖10.8万口,修建堰塘1497口。与此同时,以汉江两岸、公路沿线、城镇周边等生态脆弱区和25度以上陡坡地、高寒山地为重点,全力实施绿色覆盖,“十五”期间累计退耕还林55.6万亩,天然林管护面积196.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1.5%提高到了2005年的43.6%。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着力实施养殖革命,推行牛羊圈舍饲养,建成标准圈舍2100座,种植优质牧草3万亩,结束了过去“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散养局面; 积极推广节柴灶、节煤炉具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燃料短缺问题,“十五”期间共推广省柴灶4.8万个,改造节煤烤烟炉2.5万座,兴建沼气池7200口,既净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旬阳还努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宁可不要金山也要绿水青山。自2001年以来,全县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下茬关闭了19家矿山污染企业,政府和企业累计投入资金3380万元治理工业污染,直到现有的8家选矿企业实现了污水零排放,13家黄姜加工企业达标排放,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皂素化工基地和烟草加工基地初具规模。同时,积极推进产业战略转移,着力发展水电绿色工业,钟家坪电站已建成发电,桂花电站建设如火如荼,汉江蜀河电站、汉江旬阳电站和旬河大岭、赵湾、沙沟口电站开工在即,建成后将呈现出青山白云碧水蓝天景象,成为陕西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
坚持绿色和富裕兼顾,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现在的旬阳,山是绿油油的,水是清亮亮的,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饮用水质合格率达到了100%,这里仿佛就是“天然氧吧”,外地人来到旬阳,感叹青山绿水都有了价值,喜欢呼吸清新空气,大有超凡脱俗、脱胎换骨之感。绿色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铺就了小康之路。甘溪镇红花坪村村民朱仕美,山顶有50亩薪炭林,山间有40亩石坎田,屋后有60亩板栗园,房前有16亩经济林,过去是天上下雨地下流,雨后滴水贵如油,现在山绿了再也不闹水荒了,他新修的3口集雨水窖,四季都蓄满了清亮亮的水。庙坪乡檀木村“修地大王”袁修龙,投资了26万元治理荒滩荒山,房前修有20亩梯地,田头建有800平方米渔塘,屋后种有32亩姜园,地坎栽有1.5万株桑树,形成了山坡林园化,山间梯地化,沟底水利化。他桑里套姜,坎边种草,路旁植树,桑叶养蚕,蚕粪喂鱼,鱼鳖混养,年纯收入可达5万元。神河镇对柳林村代家沟流域进行封禁治理,陡坡改梯地,营造水保林,栽植经济林,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如今,绿树满山,黄姜满川,植被覆盖率由40%提高到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0元增长到2100元。 棕溪镇陈河村村民晏开霞,16年植树造林不间断,现拥有的50亩的板栗园、40亩的杜仲园、20亩的枣皮、银杏、竹园和林下套种的3000窝天麻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房前屋后整座小山,今秋出产的林特产品收入将达10万元,解决了用钱问题;退耕还林年国家补助粮食2100公斤,温饱问题不愁。
作为陕南大县,旬阳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汉江上游,境内汉水流长84公里,占丹江口以上水源段流长的9.2%。近年来,该县抢抓国家西部开发、南水北调、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历史性发展机遇,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和在开发中保护相一致的原则,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县域特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秦巴山区青山碧水的天然禀赋,深入实施绿色战略,打造绿色品牌,把绿色作为展示地方形象的“名片”,全面建设经济繁荣山川秀美、殷实小康的绿色旬阳。围绕建设绿色旬阳主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建成了10万亩烤烟基地、10万亩黄姜基地、10万亩蚕桑基地和40万亩青竹、林特、牧草基地,其中优质富硒烤烟进入“中华”配方,跻身全国烟草大县和国际型优质烤烟生产基地县行列;黄姜栽培科研成果跃居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国家规范化种植黄姜基地、陕西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着力壮大绿色工业,坚持以环境保护为前提,围绕产业办工业,形成了以烟草、化工、矿产、水电、建材为主的五大工业支柱,工业产值由十年前的1.5亿元猛增到2005年的25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由34%提升到75%,连续8年超过农业产值,实现了由山区农业县向工业经济县历史性转变。奋力培育绿色旅游,充分发挥独特天然生态“太极城”效应,按照设施先进、绿色环保、布局合理、独具特色的发展目标,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理念,打造山水园林现代城市新风貌;同时以汉水风光、休闲度假、文化娱乐、科考探险四大旅游项目为重点,挖掘深厚荆楚风韵和汉水文化底蕴,推介南羊山天然基因库,整合太极文化大观园,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地,广泛吸引城里游客山里观光。
在以绿色为定位全面促使县域经济提等升级的同时,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将环境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标准,努力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双赢。全县着眼于汉江综合开发和保护,致力于水土流失控制和治理,坚持连年治山治水不间断,拦土蓄水再造山川秀美。全县“十五”期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0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27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4.2万亩,修建集雨水窖10.8万口,修建堰塘1497口。与此同时,以汉江两岸、公路沿线、城镇周边等生态脆弱区和25度以上陡坡地、高寒山地为重点,全力实施绿色覆盖,“十五”期间累计退耕还林55.6万亩,天然林管护面积196.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9年的31.5%提高到了2005年的43.6%。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着力实施养殖革命,推行牛羊圈舍饲养,建成标准圈舍2100座,种植优质牧草3万亩,结束了过去“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散养局面; 积极推广节柴灶、节煤炉具和沼气综合利用技术,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燃料短缺问题,“十五”期间共推广省柴灶4.8万个,改造节煤烤烟炉2.5万座,兴建沼气池7200口,既净化了环境,又节约了能源。旬阳还努力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宁可不要金山也要绿水青山。自2001年以来,全县提高环保准入门槛,下茬关闭了19家矿山污染企业,政府和企业累计投入资金3380万元治理工业污染,直到现有的8家选矿企业实现了污水零排放,13家黄姜加工企业达标排放,有色金属工业基地、皂素化工基地和烟草加工基地初具规模。同时,积极推进产业战略转移,着力发展水电绿色工业,钟家坪电站已建成发电,桂花电站建设如火如荼,汉江蜀河电站、汉江旬阳电站和旬河大岭、赵湾、沙沟口电站开工在即,建成后将呈现出青山白云碧水蓝天景象,成为陕西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
坚持绿色和富裕兼顾,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现在的旬阳,山是绿油油的,水是清亮亮的,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类标准,饮用水质合格率达到了100%,这里仿佛就是“天然氧吧”,外地人来到旬阳,感叹青山绿水都有了价值,喜欢呼吸清新空气,大有超凡脱俗、脱胎换骨之感。绿色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铺就了小康之路。甘溪镇红花坪村村民朱仕美,山顶有50亩薪炭林,山间有40亩石坎田,屋后有60亩板栗园,房前有16亩经济林,过去是天上下雨地下流,雨后滴水贵如油,现在山绿了再也不闹水荒了,他新修的3口集雨水窖,四季都蓄满了清亮亮的水。庙坪乡檀木村“修地大王”袁修龙,投资了26万元治理荒滩荒山,房前修有20亩梯地,田头建有800平方米渔塘,屋后种有32亩姜园,地坎栽有1.5万株桑树,形成了山坡林园化,山间梯地化,沟底水利化。他桑里套姜,坎边种草,路旁植树,桑叶养蚕,蚕粪喂鱼,鱼鳖混养,年纯收入可达5万元。神河镇对柳林村代家沟流域进行封禁治理,陡坡改梯地,营造水保林,栽植经济林,兴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如今,绿树满山,黄姜满川,植被覆盖率由40%提高到87%,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0元增长到2100元。 棕溪镇陈河村村民晏开霞,16年植树造林不间断,现拥有的50亩的板栗园、40亩的杜仲园、20亩的枣皮、银杏、竹园和林下套种的3000窝天麻严严实实地覆盖了房前屋后整座小山,今秋出产的林特产品收入将达10万元,解决了用钱问题;退耕还林年国家补助粮食2100公斤,温饱问题不愁。
【责任编辑:屈孝旭】
- 上一篇:旬阳发展生态工业探求经济环保双赢之路[ 11-17 ]
- 下一篇:“一江三河”生态恢复与建设的思考[ 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