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白柳镇集镇沿街处处是景,张湾文化广场上几十名群众正舞得尽兴,小孩儿们在一旁嬉戏打闹,姑娘们在舞蹈室内练习瑜伽,大爷大妈们沿着河堤边抡着手臂抻着身体……暖黄色的路灯倒映在旬河水中,不停地跳动、闪烁。“文化活水,润泽百姓。”群众张孝文的感慨,是对此情此景最生动的写照。
近年来,白柳镇紧扣“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文化惠民”主线,树立“大公共文化”理念,以搭建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抓手,以阵地共享、资源整合、服务下沉等举措,让文化赋予群众美好生活。
“15分钟文化圈”圈出幸福感
4月13日,白柳镇爱心托管驿站内书香萦绕,一场以“书香太极德润万家”为主题的亲子阅读活动正进行着。“一到周末,娃来托管班上课,我可以在这儿看书、跳广场舞,待一天都不乏味。”张奶奶说道。
文化活动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要让公共文化服务跟着群众需求走。
如何让群众玩有场地、读有场所、演有舞台?
白柳镇以文共体分中心建设为契机,聚焦“集约高效、开放共享”目标,统筹整合党代表活动室、政协统战联络室、文化广场等阵地资源,打造“一站多点”文化服务网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设爱心托管驿站、图书阅览、电影放映等17个部室,形成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全龄化文化综合服务阵地。同步推进健身广场、技能培训室等设施升级,实现阵地服务效能最大化。
乡土人才,激发乡村文化活力
翻阅镇公共事业服务中心朱辉的手机相册,看到每一场活动座无虚席,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现场的火热。
每年几十场活动,如何实现“一呼百应”。
“依靠群众,让群众参与进来,才能事半功倍。”朱辉说道。
一直以来,白柳镇十分注重挖掘基层的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从20岁出头的青年到60多岁的花甲老人,有200余名民间骨干艺人活跃在白柳镇,有了这一群在基层的“种子”,17个村民自乐班相继成立。每个村都有独具特色的文体协会:柳村社区的鼓乐队、白岩村的花鼓戏、唐家院村的锣鼓唢呐……
家门口就是舞台。村民根据自己的爱好,自愿加入各个协会。平日里,他们聚在一起唱戏跳舞,遇到重大活动,大家自编自导,各展身手,涌现出“唢呐王”,秧歌队,还有声名远扬的柳村社区百人锣鼓队。
从“兴”文化到“种”文化,改变了“台上讲,台下听”“你表演,我观看”的方式,群众纷纷走上舞台、走进场地,从观众、听众变成主唱、主演、主角。
志愿服务,点亮文化发展之魂
健康知识讲座、普法宣传……今年来,白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以“学雷锋志愿活动月”、普法宣传等各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为契机,为辖区群众提供理论宣讲、健康义诊、应急救护知识讲授等文明实践服务。
“群众有什么需求,文明实践就提供什么服务。”近年来,白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开展特色文明实践活动为抓手,围绕“阵地建起来、活动热起来、品牌树起来”工作目标,着力在体制机制上“破题”、资源统筹上“解题”、为民服务上“答题”,使文化志愿服务更接地气、惠民生、暖民心。截至目前,白柳镇共组织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200余场次,惠及群众8000余人次,用实际行动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传递“民生温度”。
文化浸润人心,文明滋养乡土。“接下来,我镇将继续深化文共体建设,不断丰富文化供给,创新服务方式,让文化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镇分管领导表示。
- 上一篇:麻坪镇:全力筑牢“五一”假期安全防线[ 04-23 ]
- 下一篇:棕溪镇王院村:生态循环牛产业 解锁致富“绿密码”[ 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