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南汉江北岸,旬阳市关口镇江北村活跃着一支特殊队伍——由离退休老干部、乡贤能人和退役军人组成的“银发智囊团”。他们协调邻里调解纠纷,围坐屋场共商村事,用丰富经验和桑梓情怀架起党群“连心桥”。近年来,江北村以党建引领为舵,以自治、法治、德治融合为桨,创新打造“老倌说事”基层治理品牌,让“夕阳红”成为乡村善治的“新引擎”,绘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党建领航聚合力,搭建说事“主阵地”。“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江北村党支部紧扣基层治理痛点,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牵头组建“老倌说事”志愿者服务团队,首批招募5名政治觉悟高、群众基础好、协调能力强的“银发力量”,其中党龄超30年的老党员占比达60%。村两委为团队精心制定“说事流程图”,在村党支部设立“老倌说事”工作室,拓宽联系渠道,开展“屋场夜话”“田埂议事”,让村民“足不出户能反映,田间地头可协商”。村党支部书记陈兴平介绍道:“老倌们既是政策‘传声筒’,更是民意‘收集员’。”团队成员主动亮明身份,常态化开展走访,累计走访农户500余次,建立涵盖民生诉求、矛盾隐患、发展建议的“说事台账”,形成“收集—研判—办理—反馈”的全链条闭环机制,真正把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最前沿。
三治融合破难题,解锁善治“金钥匙”。在江北村的治理实践中,“老倌说事”既是自治的“孵化器”,也是法治的“稳压器”、德治的“风向标”。面对邻里纠纷,老倌们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用村规民约、公序良俗柔性调解,成功化解长达十年的宅基地权属争议、土地流转补偿纠纷等“老大难”问题14起,调解成功率达100%;针对群众关心的惠民政策落实、村级财务公开等事项,老倌们化身“义务监督员”,推动修订村规民约5条,建立“四议两公开”事项全程参与机制,让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村民们都说:“老倌一出面,道理听得进;老倌来评理,心里都服气。”
共建共享促发展,绘就和美“新图景”。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服务”,“老倌说事”机制不仅破解了基层治理的“痛点”,更激活了乡村发展的“亮点”。在产业振兴一线,退休农技干部牵头成立“田间课堂”,指导村民改良烟草种植技术,协助开展“果林上山、耕地还粮”试点工作,新增粮食种植面积200余亩,让村民实现了“富口袋”与“富脑袋”互动互促;退役军人组成“应急先锋队”,在防汛抗旱、森林防火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筑起安全“防护墙”;乡贤能人捐资捐物修通产业路,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促成村集体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数据见证成效:自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接待说事群众69人次,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26件,群众满意度达99%。如今的江北村,青瓦白墙干净整洁,产业基地生机盎然,邻里纠纷“零上交”,是关口镇当之无愧的“乡村治理示范村”。
银发闪耀映初心,基层治理再出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江北村的治理答卷上,“老倌说事”不仅是一个工作品牌,更是新时代基层党建引领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生动实践。这群“银发志愿者”,用“退休不褪色”的担当,诠释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真谛,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又有“温度”。从“有事找老倌”到“大家一起干”,江北村的实践印证:当党建引领与乡土智慧同频共振,当“三治融合”与群众参与深度契合,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必将成为服务群众的“最暖一公里”。这股涌动在乡间的“银发力量”,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动人篇章。
- 上一篇:麻坪镇:开展防汛演练 筑牢汛期安全[ 04-15 ]
- 下一篇:蜀河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