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部门信息> 正文详情

旬阳市成功创建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

作者:杨蜜 发布时间:2025-04-14 07:28 来源:旬阳市融媒体中心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近日,从陕西省文旅厅传来喜讯,旬阳市成功创建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县。这一荣誉,是对旬阳市多年来在公共文化领域深耕细作、创新发展的高度肯定,也为这座山水之城注入了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化阵地是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新建成投用的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集智慧阅读、文化艺术培训、文化休闲、非遗展示于一体,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数字阅读体验馆、科技馆更是依托现代科技,让市民享受便捷的数字化阅读和体验服务,成为热门“打卡地”。持续规范提升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及“两馆”分馆建设,全市309个村(社区)均建有文化活动室和室外文体活动广场,并引入社会力量,打造旬阳市版画院、图书馆万达悦华酒店分馆等多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场所。白柳镇、金寨镇分别入选第三批、第四批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

文艺人才是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本着“文化振兴,人才先行”的理念,旬阳市实施“百千万”文艺人才培养工程,整合市内文艺人才资源,构建起市、镇、村三级文化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共选拔文艺领军人才228人、发展文艺骨干1330人、带动文艺爱好者10020人。登记文艺团体83个、村民自乐班200余个、红白理事会67个,夯实了基层文化人才基础,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家、省级专家开展辅导培训,年均举办示范性培训班30余期,累计培训6万余人次,涵盖民歌、舞蹈、器乐、书画摄影、非遗技艺等多个领域。

文化活动是品牌建设的核心抓手。旬阳市每两年一届的“农民文化节”、一年一度的“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和常态化的“送戏下乡”,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品牌。“文化五进”(进校园、进厂企、进景区、进乡村、进社区)、全民艺术普及“艺学堂”公益课堂、书香旬阳全民阅读等活动精彩纷呈,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仅2024年,全市开展“新春灯会”“我在古镇过大年”“村晚”“艺养天年”和“五一”“国庆”等各类主题文化活动50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30万人次。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精彩、长年不断档”的浓厚活动氛围。有力地激发了文旅市场活力,带动了假日旅游消费增长,成为推动旬阳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文旅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旬阳市依托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观天然山水太极城、逛“千年古镇 诗意蜀河”、在红军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探秘秦岭秘境水泉坪、游览康养福地 吉祥羊山、走进田园双河探秘水洞沟奇景等特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结合地域汉水民歌特色文化,精心打造原创剧目《红军老祖的故事》《一位母亲的遗言》、大型普法民歌剧《村官巧断家务事》先后在市内外巡回宣传演出,受到各界好评。开发制作鸡血石、朱砂香袋、炭雕、独孤信印摆件、旬阳版画、蜀河烧狮子“红红火火”毛绒玩具、旬汉食品大礼包、拐枣系列产品、以太极城、汉调二黄、旬阳民歌等为主题的特色文创产品,既传播了旬阳地方文化,又创造了经济效益。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数量递增,旅游综合收入不断上升,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旬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楚、蜀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汉调二黄、旬阳民歌等国家级和省级非遗项目。2023年,旬阳成功入选陕西省“非遗特色示范市”,旬阳传统木刻版画工坊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旬阳市蜀河“八大件”非遗工坊顺利通过第二批省级非遗工坊实地考核验收等案例,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旬阳市将以此次成功创建为契机,以紧密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建设为抓手,持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服务效能,让文化成为旬阳最亮丽的名片,谱写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