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走进旬阳> 旬阳文化> 正文详情

秦巴风韵,生态石门

作者:李帆 发布时间:2025-02-24 16:22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在旬阳市南部大约30公里左右,有这么一个地方。它东连湖北竹山,南邻平利兴隆,西接汉滨坝河,北交本市神河。为了方便人们过往,当地的百姓自发的在境内的小水沟入神河处人工凿出了一个石门,故此得名石门镇。又因此地正南与平利县城的一个石鼓相望,所以就有了那句“石门对石鼓,黄金二万五,谁能识得破,卖下兴安府”的谚语。

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走进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石门镇。来感受它的魅力,聆听它的故事。

石门镇虽然面积小,仅有137.96平方公里,但它丰姿绰约、美丽迷人,就拿石门镇的西岱顶景区来说吧!西岱顶自古以来便有“一脚踏三县,放眼望三省”的美誉,不但历史悠久,至今保留着明朝、清朝、民国三代的建筑,还拥有西圣宫、土地庙、药王殿和普陀仙山等庙宇,庙中的壁画经历岁月的洗礼依旧保存良好,上刻古文佛经。山上还有石狮、石龟、石虎、驿站、百步梯、独木桥以及刀劈斧削的天然屏障—南涯等景观。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四季景色的风光绮丽。繁花似锦的春、高山耸翠的夏、红妆素裹的秋以及傲雪凌霜的冬。无论在一年之中何时登顶,都会有别样的体会和感触。也正如庙门口上联写的那样“灵之濯也声之协”,石门的灵秀之气定然不会让人失望。感受到了西岱顶景色的灵气与秀美,来到五龙池往外远眺,但见山峦起伏,峻岭秀逸,云雾缭绕,犹如腾云驾雾;近观周围,枞树茂密,浓阴蔽日,林间各种盛开的山花。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池边农户家的袅袅炊烟,与“五龙池”的景色相映衬,如诗如画。相传这里曾有五个龙女在此生活,无论是高温还是天旱,这里仍然流水潺潺,生生不息,“五龙池”也因此得名。

不仅如此,历史上有很多人选择了在此定居。或是远离世俗的牵扰,又或是来此逃避战乱。在石门镇崔家堡村的周家瓦屋,至今完整的保存着清代道光年间的建筑。据说一位叫做周应彬的人,在湖北荆州府做官,为了远离官场是非,搬迁于此。位于王家坪村二组的甘家院是一名叫做甘敬用的富裕人家,为逃避战乱,携带财产和家眷一路来到大神河境内的王家坪,在此置办田产,生活定居。这里地势平坦,水田连绵,大片的田地相互照应,并且由于此地秧田的水温冬暖夏凉,所种稻米成熟较早,所产大米晶莹剔透、颗粒饱满,蒸熟的米饭香甜可口,由此便被选为明清两代进贡的贡米,石门也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贡米之乡”,每当稻花盛开的时候,连片的碧绿稻田中间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屋舍,阡陌交通,远望甘家院,就好似误入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石门镇所在之地,不仅有巴地的秀美,同时也带有秦风的豪爽,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淳朴、善良、勤劳。历史上不少的文人墨客都曾感叹过巴山的秀美与磅礴,这里的自然生态滋养着石门的一万两千多百姓,同时这一万两千多百姓也造就了石门别样的风采。

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现代,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发展,石门镇也积极谋划产业转型与升级,通过引进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推动本土文化传承与发展。和美乡村建设、传统院落的保护和开发为石门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高标准农田建设、老茶园改造使石门产业转型升级焕发新活力;龙套湾农旅产业园、付家庄产学研基地为建设“农旅康养”石门开辟新路径。如今,在石门镇的大地上,我们看到了一栋栋崭新的民居拔地而起,一条条宽敞的道路四通八达,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与希望。

站在新的历史的起点上,石门镇正朝着建设更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新型乡镇迈进。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坚持“用美丽回答一切”建设石门的工作理念,紧扣“生态鱼稻茶香、农旅康养石门”两条主线,聚焦产业发展、民生保障、文旅康养、环境治理等方面,全力推动和美乡村示范镇建设,力争将石门建设成“旬阳南部重点农旅小镇、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区域生态旅游新高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门镇定会成为秦巴山区一颗更加耀眼的明珠,吸引更多的人来体会“秦巴风韵,生态石门。”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