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各镇快讯> 正文详情

和美乡村,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作者:李清叶 发布时间:2024-10-11 08:01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一个普通的乡镇,没有奇山异水,一度回乡还需要跋山涉水好几个小时,如今却成了“特色康养小镇”。一个个“微改造”“精提升”让乡村韵味十足。仙河镇党委书记道出发生巨变的秘诀:“我们在乡村建设中突出生态、产业、文化、区位优势,围绕打造集农业观光、农耕体验、健康养生、体育锻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康养小镇目标,蹚出乡村美、产业兴、村民富的新路。”

和美乡村建设要涵养乡风,不能“有形无神”。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仙河镇尖山社区大都以农业生产为主,千百年来形成了“耕读传家”主要家训,“耕读传家”一词最早出自于《孟子》一书,指的是既学谋生,又学做人。通过耕作和学习的承续,家族文化得到了不断延续和发展。同时,家族文化也促使一代代儿女积极反馈家乡、建设家乡,到如今已经形成了尖山社区的主要乡风,在居委会前的文化广场就能看到“耕读”的字样,起着警醒及传承的作用。尖山社区的酒文化也是远近闻名,有玉米酒、甘蔗酒、拐枣酒等不同种类,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用于尖山十分贴切,他们的酒是通过传统工艺酿制,度数较高、闻着清香、喝着醇厚、回味绵长,每逢新春佳节前总有不少人慕名前来买酒,也是社区居民一笔可观的收入。因此乡村建设要重视地方古法手艺、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发扬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邻里关系、乡风民俗。同时,要结合时代特点,开展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通过文明家庭评选、道德积分评比等活动,积极培育遵纪守法、讲信修睦、守望相助的文明乡风淳朴民风,提振广大农民的精气神。

和美乡村建设要打造乡韵,拒绝“千村一面”。广袤乡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想要发展就要体现每个乡村的不同元素。每年5月份正是插秧时节,仙河镇依托大龙王沟村的百亩水稻种植基地,举办了一场“秦岭田园看仙河—农耕文化节”,吸引了上至旬阳乃至安康,下至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的游客前来观看,场面一度非常热闹,一时间百亩水稻种植基地成了网红打卡点;王坪村党支部依托得天独厚的土地和气候,种植了大樱桃、脆红李、枇杷等百亩特色林果,解决了村里近半数居家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因为独特的区域优势,在蜀尖路沿线开展人居环境整治,经过多番努力,成功打造成“千万工程市级示范村”。和美乡村建设要立足乡村现有基础开展规划,统筹考虑自然景观、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等因素,与自然环境融合,体现风土人情特色,精心打造一村一韵。

和美乡村建设要留住乡愁,不搞“大拆大建”。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离不开拆旧建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既是乡村鲜明的标识,也是乡村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王坪村牛家阴坡聚集着几十座风貌古朴的传统古老院落建筑,是陕南山地传统村落代表之一,距今约500多年,这里民风淳朴,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理想居住之所,王坪村积极争取传统村落环境整治项目,打造特色旅游;观庄社区小地名马垭矗立着生命力蓬勃的马垭古树群,这片古树群是由32棵古花栎树组成,大都有两百年的历史,昂首云天,巍峨挺拔,最神奇之处在于这些古栎树都在山石上长成,遒劲苍老的树根四散开来与石梁混为一体,曾经是连接长安、武汉的罗马古道,通过古树群保护及宣传,现如今也是仙河的网红打卡地之一。乡村建设要体现“现代骨、传统魂、自然衣”,尽量保留山水原生态,保护好传统村落,守护好老屋古树。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让那些能够代表乡村的特色凸显出来,留住乡愁乡情的寄托。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更是仙河镇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新征程上,仙河镇秉持着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尊重规律、尊重自然的原则,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留住属于仙河儿女的乡风乡韵乡愁,把乡村建设好,让万千农民有更多获得感。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