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市棕溪镇王院村集体资产总量从不足百万到1835万元,仅仅用了3年时间。
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小山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让群众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发展“循环经济” 让“包袱”变财富
5月29日,笔者来到王院村,行走于乡村小道上,静谧的村庄、整齐的房舍、成群的鹅鸭、潺潺的河水……乡间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王院村有耕地3440亩,一直以种植烟叶和粮食为主。前些年又先后发展了魔芋、拐枣、特色林果、畜牧等产业。
“我们村耕地海拔变化大,不能像平原地区那样采取规模化生产,必须因地制宜,想尽办法让每一寸有限耕地实现最大产出。”王院村党支部书记陈分新说。
人勤地生金,农忙正当时。零星分布在村子的耕地没有一块处于撂荒状态,即便是边角地也种着拐枣等经济林木。
“地尽其力,海拔低的地块,我们套种枇杷、车厘子等林果,海拔高的地块根据土质栽种不同品种的烟叶,地坎上则栽种拐枣。”陈分新介绍,“现在每户院子里都种菜、养猪、养鸡,屋顶建光伏‘发电站’,不让一块土地‘闲下来’。”
近年来,王院村村民收入持续增加,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18000余元,超出旬阳市平均水平近5000元。
做大“集体蛋糕” 让居民收入节节高
村民富了,村集体经济却原地踏步,怎么办?
2022年初,旬阳市启动实施了乡村振兴的“1226”即:1个示范镇、22个示范村和6个样板村的精品示范工程。王院村作为6个样板村之一也在规划之列。
当时,59岁的陈分新正等着平稳交棒退休,没想到却再度被组织委以重任。
“我感到很迷茫。这个任务接还是不接?”陈分新回忆,“当时我把自己关在办公室整整3天,仔细研读乡村振兴的有关文件,生怕延误全村发展。”
在精品示范工程规划的22个示范村里,其他21个都处在国省干线沿线或集镇所在地,唯有王院是后山村,立地条件差。
找差距,寻优势,吃透政策,深思熟虑后,说干就干。
“咱王院村缺条件,但从不缺精神。”陈分新鼓起勇气。
于是,王院村集中精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党支部领办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持续推进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依法通过经营权流转解决产业用地和建筑用地,先后申请或自筹资金兴建了烤烟烘烤工厂、颗粒燃料加工厂、肉牛饲养基地、乡村振兴培训学堂、产业孵化园等设施,加上通村产业路投资,全村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0万元。
今年,王院村上下正在全力以赴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目标奋斗着。
办好培训学堂 让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现
乡村要振兴,关键在人才。为此,王院村开办了“乡村振兴学堂”,将闲置村级学校和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改造成村史馆、家风馆、“乡村振兴学堂”,聘请10多位各行业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进行“点餐式”授课,培养了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和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群众致富的行家里手。
80后高级职业农民邱德海一直专心钻研魔芋种植技术,是远近闻名的魔芋种植领域“专家”,他通过“乡村振兴学堂”平台义务为村民提供技术培训服务,并带动50余户村民扩种魔芋200余亩。
2022年3月8日,王院村“乡村振兴学堂”开班以来,共培训153期11000余人次,培训收入达90余万元,游客接待量达28000人次,综合收益超过百万元。
如今,从培训学堂走出的本村学员们正以崭新的面貌活跃在王院村乡村振兴的第一线:村民向正英养殖黄牛、高南云发展民宿、柯尚林打造烟草基地、张厚道投资兴建果蔬采摘园……
随着王院村产业孵化园建成投用,陈分新和他的搭档们正谋划下一盘大棋——进军电商直播行业,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让大流量创造高价值。
“选送到发达地区培训学习的优秀干部马上就可以把先进经验带回来啦。”陈分新望着村口,目光如炬。
初夏的王院村生机勃勃,一幅“产业兴、群众富、乡村美”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 上一篇:《打好攻坚战 谱写新篇章》蜀河篇(一)[ 06-03 ]
- 下一篇:麻坪镇:多措并举 筑牢电信反诈宣传“防火墙”[ 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