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旅游信息> 旬阳特产> 正文详情

旬阳有一种有故事的植物

作者:常正安 发布时间:2023-04-05 17:15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旬阳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是一个神秘、神奇的地方。这里不但景色迷人,而且盛产一种有故事的植物。它就是久负盛名的植物拐枣。

拐枣(学名:Hovenia acerba Lindl.)是鼠李科枳椇属植物,别名:万寿果、万子梨、俅江枳椇、鸡爪连、金钩梨、拐枣儿、臭杞子、鸡爪子、龙爪、弯捞捞、蜜爪爪等,拐枣属落叶乔木,树高达10米之高。 早在《诗经·小雅》中就有:“南山有枸”的诗句。据《辞源》解释:“枸即枳椇,南山谓之秦岭”。《陆疏》中说:“枸树山木,其状如栌,高大如白杨,枝柯不直,子着枝端,大如指,长数寸,啖之甘美如饴,八九月熟。今官园种之,谓之木蜜”。古语云:“‘枳枸来巢’,言其味甘,故飞鸟慕而巢之”。

据科学家研究认为拐枣在地球上已有500~1000万年的历史,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果树之一。

据《史记》记载,公元前135年即西汉建元六年,汉朝使臣唐蒙出使南越(即现在的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被一种来自“鳛”之地(今贵州仁怀古属鳛国)产的枸酱(又作蒟酱)制作的酒惊艳了味蕾。作为一名使臣,不仅自己吃得高兴,唐蒙立即想到为万岁的吾皇也带一些回去。后来唐蒙特意绕道经过鳛地,收取了一批枸酱,千里迢迢献给武帝。没想到武帝一喝,嘿,这味道真对口,于是大赞“甘美之”。

据《华阳国志》中记录“武帝食之,甚甘美。”,这位随性的汉武皇帝,因为太喜欢拐枣系列产品,就把南越给灭了。由此可见拐枣的神奇魅力了。

拐枣在古代不仅有传奇的故事,在近代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1935年5月22日,红军先遣部队司令刘伯承、政委聂荣臻与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果基约达)在彝海边,以水当酒,歃血为盟。在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的过程中,大部分人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这时彝族兄弟赠送的拐枣酒,使病情得到很大好转,也成为了红军后来抵御严寒的宝药。小叶丹派出向导为红军带路,护送红军顺利通过了危机四伏的百里彝区,为红军取得抢占安顺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从而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让朱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

拐枣引发的传奇故事让人惊心动魄,也因此触动了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人的高度关注并对其研发利用。 特别是拐枣产量占全国百分之八十的旬阳,利用地理地缘优势,大力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利用这种神果。

旬阳县太极缘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位于旬阳县省级高级技术产业园区。该公司联合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学院、西北濒危中药材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陕西科技大学食品学院,完成了国内第一条拐枣原汁生产线和低温提取浓缩生产线、第一条拐枣果汁灌装生产线,制定了国内第一个拐枣浓缩汁和饮料的标准。生产的汉澜富硒拐枣果汁取得了“天然硒”使用标志,保肝解酒饮料被陕西省认定为国内技术领先。该公司现在开发生产出分别有“汉澜拐枣枳椇系列”、“汉澜拐枣餐桌列”、“汉澜拐枣饮品列”、“汉澜拐枣浓缩系列”等四大系列饮品,深受全国消防者喜爱。成为我国目前唯一一家进行拐枣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并申报了多项专利。拥有省级科研成果四项。

旬阳太极缘生物科技责任公司续写并锐意开拓了拐枣的传奇,成为旬阳乃至全国一道靓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徐冰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