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旬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旬阳市人民政府
2022年7月4日
旬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加快“健康旬阳”建设,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有效推进全民健身工作高质量发展。根据中、省、市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为谱写新时代旬阳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建设“一强五好”陕西强市不懈奋斗。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一)城乡居民体质更加强健。到2025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20万人以上,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6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经常化、城乡居民达到《国家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其中20-59岁人群体质状况明显改善。在校学生基本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
(二)健身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到2025年,市、镇(村、社区)体育组织基本形成,各单项体育协会发展到23个以上。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人数达到1400名以上,直接服务群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超过50%以上,城乡每千人有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个基层全民健身活动站(点)至少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健身指导服务。
(三)全民健身设施基本完善。继续加大投入,统筹推进体育场、全民健身中心、国民体质监测站、体育公园、游泳馆、骑行(健身)步道建设工程落地。持续做好镇(村、社区)健身步道建设,实现“15分钟健身圈”在镇(村、社区)全覆盖。加快推进社会足球场地建设,实现镇(村、社区)社会足球场地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全覆盖。到2025年人均拥有体育健身场地面积达 2.6 平方米以上。
(四)全民健身赛事彰显特色。依据市域条件和特点,广泛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赛事活动,使人民群众健身热情高涨。培育和打造“水上运动和太极系列”两大健身品牌赛事活动,积极创建全国太极拳之乡。各镇全民健身特色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并有代表性的品牌项目。通过“月有活动,季有赛事,镇有特色”助推人民群众健身习惯和组织参与程度明显提高,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明显增强。
(五)体教融合开创新局面。完善学校体艺“2+1”工程评估考核机制,激励青少年走出教室,走到阳光下,走向大自然参与体育锻炼,不断提升青少年体质。青少年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升,开创体教融合新局面,体育传统校基地建设再上新水平。
(六)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扩展体育产业规模。促进体育健身市场快速发展,体育健身服务业经营单位逐年增加,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日趋活跃,体育彩票年销量稳步递增,体育产业影响力逐步扩大。形成培养体育人才有基地,休闲健身有去处,体育产业有市场,体育消费有增收的良好格局。
(七)全民健身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强化保障体系,夯实主体责任,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全民健身创建活动。巩固全民健身示范县成果,顺利通过“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验收,不断开创旬阳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健身组织体系,实现科学健身大提升
1.构建健全的体育组织服务体系。到2025年,组建单项体育协会达到23个以上,组建市、镇、村(社区)三级群众体育组织,引导单项协会和体育组织向社区、农村延伸,推进体育社团、健身站点、健身俱乐部建设和规范发展。加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积极组织引导优秀体育教师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占全市人口比重超过3‰。逐步完善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广大群众为主体,体育组织为依托的群众体育组织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组织“4+x”模式建设。
2.实施体质监测为科学健身开处方。利用国民体质监测站,每年对机关单位和社区群众进行有计划的体质监测,让检测者了解自身体质状况,并给其开出运动处方建议,满足健身指导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需求。完成本市级国民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中心标准化建设,采取与体检中心、医院、健身房、场馆“四结合”的方式,广泛开展体质测试活动,不断扩大全民健身覆盖面和影响力。城乡居民达到《国家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其中20-59岁人群体质状况明显改善。在校学生基本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
(二)加强健身设施供给,实现基础设施大发展
1.按照“配置均衡、规模适当、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稳步实施《陕西省全民健身基本公共体育设施配置标准》。全面落实市(县)级“七个一”工程(即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全民健身中心、一个游泳馆、一个体育公园、一个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一个健身步道(若干条约300公里)),镇(村、社区)“三个一”工程(即一个户外体育健身广场(含一套健身器材)、一个带看台的灯光篮球场、一个室内健身用房)。聚焦人民群众“就近健身”需求,建设体育公园、多功能运动场、小型足球场、健身广场等健身设施,实现“15分钟健身圈”在镇(村、社区)全覆盖。
2.落实体育场馆开放要求,促进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扩大提升现有场馆开放效益,加强公共健身场地设施管理服务,提高健身场地设施使用率。
(三)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助推品牌赛事上台阶
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按照“经常化、特色化、大众化、生活化”要求,引导社会资本冠名办好职工篮球赛、职工运动会、太极拳系列赛、陕西省群众足球、羽毛球、篮球三级联赛和“社区运动会”等赛事,开展“全民健身日”等主题活动,激发群众参与健身热情,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镇镇有特色”的竞技氛围,每年开展全民健身赛事10场次以上,每年参与活动超过10万人次。
2.举办区域性品牌赛事。培育和推广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乡村农民趣味运动项目,开展好蜀河狮舞节、神河社火节、农民丰收节、传统性龙舟节等活动,实现民间体育传统项目“一市一品牌、一镇一特色”。重点打造“水上运动和太极拳”两大健身品牌,充分利用水域资源开辟天然游泳场,利用现有空地、公共绿地等搭建可拆装式游泳场,推广普及水上运动。利用天然“太极城”美称打造太极拳系列活动。
(四)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1.督促青少年体育政策落地实施。依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不断深化体教融合,使学校体育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强健学生体魄和完善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以学校为主阵地,鼓励中小学和幼儿园研发富有特色、符合不同学段学生身心特点的体育课程。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小学、初中每周不少于4节体育课,高中(中职)不少于3节体育课,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加快推进体育课程信息化建设,通过网络平台推广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巩固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等基础项目,推广乒乓球、羽毛球、武术、体操等特色项目,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
2.建立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广泛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定期举办学校春秋季运动会,开展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小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中小学生校园足球、篮球、排球联赛活动;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主要抓手,优化“一校一品”“一校多品”运动项目布局,推动青少年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领会和掌握1-2项运动技能。
3.拓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制定出台《旬阳市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奖励实施办法》,加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训练基地管理,加快市业余体校建设,构建校有特色项目,市有训练基地的体育人才培养平台。定期组织全市体育传统校联赛,为各类体育竞赛和体育专业院校输送优秀的体育后备人才。
(五)纵深推进产业融合,带动市域经济发展
挖掘市域各种资源,激发市场活力,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实施“体育+”工程,重点推进体教融合、体旅融合、体医融合,促进体育与教育、文化等业态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体育+产业+旅游+文化”链条。大力支持企业由体育健身体验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壮大体育产业集群。提高体育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和健康水平,发展壮大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推动全市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六)大力弘扬体育文化,营造浓厚健身氛围
1.大力倡导“绿色健康、运动快乐”的理念,树立“大体育、大健康”的观念。以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为抓手,大力宣传运动项目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以基层群众健身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体育健身对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引导作用,树立人人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以身边的体育优秀人物为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
2.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和新媒体等宣传媒介,通过举办全民健身公益讲座、播放体育宣传片、开办体育专栏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全民健身知识、方法和赛事活动的宣传,提高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丰富人民群众科学健身内容。深入挖掘我市特色文化,在建设体育文化长廊、体育文化广场、体育生活化社区时,以文化导视、景观雕塑等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立体呈现,营造浓厚全民健身文化氛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市政府办联系体育工作的负责同志和市教体科技局局长为副召集人,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发改局、市财政局、市教体科技局、市人社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文旅广电局、市卫健局、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等部门负责同志和有关专家组成的旬阳市全民健身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全市全民健身重大事项,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民间体育社团等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全面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科学健身指导、人才培训、活动组织、赛事承办等方面的主体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
(二)建立评价体系,形成示范效应。依据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相关规范和评价标准,建立我市全民健身工作评价体系,明确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建立政府、社会、专家等多方力量共同组成的评价工作平台,采用多层级、多主体、多方位的方式对各镇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进行评估、督查、考核。把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建设指标体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健身活动。制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和个人评选表彰办法,对参与和支持全民健身、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中有突出贡献的组织机构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落实保障措施,提升服务水平。将全民健身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投入。将全民健身重大项目纳入“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库,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完善配套设施,丰富全民健身服务供给。各相关部门要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设施用地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建立由教体部门全程参与的监督和验收机制,保障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健身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和场地,确保全民健身设施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或侵占。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社区服务、公共文化、健康、卫生、旅游、科技、养老、助残、乡村振兴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和《陕西省全民健身条例》,强化体育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和公共健身场地的监管,提升群众健身安全保障水平。
- 上一篇:关于印发《旬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 07-20 ]
- 下一篇:旬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印发《旬阳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的…[ 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