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月,搭上了我们无数个周末和假期,终于把这个古建筑复刻成功了。”西安翻译学院大三学生岳峰峰和段良辰兴奋地说。近日,记者在该校内见到了环境设计系师生按照1:320比例复刻的蜀河古镇黄州会馆。
整个模型层次分明,结构严谨,门楼、乐楼、拜殿、正殿,以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对称,大气典雅。驻足详观,门窗、立柱经过精心雕刻与细致打磨,高低错落的飞檐翘角搭配白色围墙,颇具南方建筑特色。
黄州会馆位于陕西旬阳市蜀河古镇,面朝蜀河,背依山坡,是洪水和山体滑坡的多发地。蜀河古镇的一些古建筑因地质灾害等原因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部分甚至出现坍塌的情况。“我们在工作中看到这些‘受伤’的古建筑,感到非常心痛。这也坚定了我们一定要完成好这项工作的决心。”该校环境设计系主任吴迪说。
今年四月初,三名老师带领多名学生奔赴黄州会馆,因为课程时间有限,师生们必须用七天时间完成所有测绘工作。在出发前,他们经过了详细的规划,所以一到目的地,就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
黄州会馆依山而建,自前至后依据地形作台阶式上升,这给测量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师生们分为三组,用上了无人机和激光测距仪,一个数据不同组别的人要反复测量三次,力求数据准确。时间紧,任务重。他们每天早上七点出门,一直测到下午六点景区关闭,回来后整理数据,制作电脑模型,记下存疑的地方第二天复测,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
七天时间,黄州会馆被“移植”进了电脑。传统建筑以数字化的形态得以永久保存。但这项工作还没有结束,“我们要把它还原出来,做成文创产品,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吴迪告诉记者。
五月初,师生们在西安一家木工工作室开始了复刻工作。学生们周内要上课,只能利用周末和暑假的时间制作。从数据变成模型的过程同样困难重重,师生们先后因为计算失误、材料厚度造成误差等原因推倒重做了两次。很多细微之处需要同学们手工打磨、雕刻。经过反复尝试,从初春到深秋,凝聚了西安翻译学院环境设计系师生五个多月心血的黄州会馆模型终于基本制作完毕,从数据到模型,误差仅毫米级。参与制作的学生李奕飞说:“这几个月下来,我电脑制图、建模的软件用得更加熟练了。以后毕业设计肯定难不倒我。”
看着制作完成的建筑模型,师生们充满感慨。“你看这屋檐上的瓦,都是一层一层粘上去的,有几百层吧。”“你看这门口的台阶,现实中每层的高度都不一样,测量的时候非常麻烦。”“这房檐的翘角很难弯成一样的弧度,制作的时候我们想了很多办法。”
实践出真知,经过此次对黄州会馆的测绘、解构、重组,学生们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而且对以后要学习的方向也有了新的认识。下一步,他们计划复刻蜀河古镇的另一座古建筑“杨泗庙”,环境设计系老师沈修远说:“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记录下宝贵数据的同时也让学生们领略到中国建筑之美,参与到保护古建筑的队伍中去。”
- 上一篇:旬阳市司法局开展人民调解案卷典型案例评查活动[ 11-30 ]
- 下一篇:旬阳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获省市调研组好评[ 1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