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各镇快讯> 正文详情

石门镇:以干为先“志智”双扶

作者:黄妮 刘忠信 发布时间:2020-05-06 08:43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趁着好天气,旬阳世高茶叶现代农业园区负责人刘世高开车早早就把工人分批送到石门村茶山上。10余名工人跨着背篓,戴着帽子娴熟地采摘起来。

在木瓜村六组,支部书记孔祥礼正在香芋基地查看村集体的“金疙瘩”。

在谌家院社区,集镇安置点旁的辣椒育苗基地,27名贫困户成了这块土地的“新主人”。

……

家家有地、户户有活、季季劳作,这就是石门镇,依靠一手抓扶“智”,一手抓扶“志”让11000余人都坚信勤劳定能改变生活。

扶有法子干有劲头

在深度贫困村木瓜村,全村237户,818人中,贫困户就有152户,494人。141户,475人通过近几年的扶持和引导摘掉了“穷”帽子。

同样是每季度召开道德评议会,石门镇则采取“双述双评”的方式进行,联村领导、包帮干部、村(社区)两委负责人和贫困户齐聚一堂,贫困户对照脱贫攻坚任务清单、包帮干部对照帮扶清单,由全体参会成员对贫困户和包帮干部逐一进行点评。这种点评会的形式在石门镇已开展四年有余,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组的黄万珍,丈夫去世后,一人撑起整个家,抚养两个孩子,照顾年迈的婆婆。用村里人的话说,泼辣、能干、吃的了苦,2019年种植20余亩烤烟,净收入7万余元。她就是点评会上让包帮干部欣慰,让村民敬佩的典范。

2020年木瓜村剩余11户19人要脱贫,如期实现这个目标干群正逐项攻克难关。

长效产业抓拐枣、茶叶,玄参、重楼、葛根等中药材共计350亩,短效产业魔芋200亩、烤烟65亩、香芋30亩。

“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多产业,是因为村民都认定了唯有勤劳方能致富的硬道理,村上也最大限度支持产业大户。”支部书记孔祥礼说罢便介绍起村上的扶持机制。

就黄万珍而言,2019年她的25亩烟地全是村上负责流转,在起垄、育苗、移栽、烘烤忙季,村集体负责调配贫困户帮她劳作,仅集体开出的务工工资就达到7800元,农用机械的使用上也没让她费过心。

近年来,石门群众精神层面不再贫瘠。利用“双述双评”点评会进行教育引导,创新扶持进行激励,更多贫困群众找到了激发内生动力的“金钥匙”。

乐业方能安居

从山上到山下,住进谌家院社区集镇安置点,对于李清从来说,改变的不仅是居住环境,整个人精气神也变了。和他一样,共有575户来自石门、崔家堡、王家坪、楼房河等村的群众住进了集镇的新房子。

乐业方能安居。石门镇为搬迁群众的后续就业谋好了出路。

在谌家院社区,村集体统一流转、统一育苗,发展百亩辣椒产业,搬迁户根据实际确定种植面积,企业实行保底价回收,每亩预计收入两千余元。

抓产业有技术,要上班有岗位。集镇的社区工厂也正按照要求逐渐恢复正常生产,67人的团队中就有20余名贫困户在家门口找到了稳定工作。

在各村,辣椒栽培技术、板栗嫁接技术培训、茶叶采收技能培训、烹饪实用技术培训等,一场场看得见的送技术、送服务等“扶智”行动提升着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让搬迁户安居且乐业。

增收有机制脱贫有保障

6点多上山开始采摘茶叶,华荣琴和姐妹们就连休息都要掐着点,因为她们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当天的收入。

让茶叶产业成为家门口的绿色银行,石门镇不遗余力活用“党建+X+贫困户”,让园区这个“X”发挥最大效益,引导群众实现多劳多得。

石门村刘世高2014年开始改造低产茶园,带领当地人发展茶叶边学习边进步。

“农户售卖鲜叶保底价是40元每斤。从今年3月份开始长期聘请4个贫困户,主要从事杀青、揉捻、烘干工作,都去平利学过技术的,每月工资2000元。”介绍起茶厂的情况,刘世高很谨慎。他明白处在起步阶段,实实在在做实带动增收,才是给家乡及自己最好的交代。

从低产茶园改造到新栽植陕茶一号、龙井4号到今年正式生产,茶叶园区带动木瓜村25户、王家坪17户,石门21户贫困户实现有劳有收。

创新机制带贫益贫,村村都在践行。近期,薛家庄村村民正忙着在集体百亩黄花基地进行管护,过几个月就能见效益,借助神河镇打造“香菇小镇”机遇,薛家庄今年计划发展50亩食用菌,在石门村,标准化魔芋加工厂建设也正加快进度,王家坪村贡米基地秧苗育种全面开始,为下阶段稻田养鱼奠定基础,深度贫困村已合理制定光伏发电项目分红方案……

石门镇做实“志智”双扶,让贫困群众脱贫意愿强、底气足,形成村村有主打特色,户户有挣钱路子的喜人局面。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