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影像方志》陕西卷·旬阳篇将于2019年7月23日20:50登陆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
《中国影像方志》是中央电视台的重点文化影像工程,是一部传承方志文化、记录当代中国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旨在以镜头为笔,记录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文风俗,从中华文明的角度解读地方志、从地方志的角度彰显中华文明,以局部展示整体、以地方表达中国,从而为时代讴歌,为人民立传。
《陕西卷·旬阳篇》全片时长40分钟,通过引言、地名记、考古记、古镇记、民俗记、红色记、当代记、后记八个部分,记录旬阳的丰厚的传统文化、秀美的自然山水、薪火相传的传统技艺、优良的家风家训。充分展现出旬阳独具特色、源远流长的地域文化和美好发展前景。
引言
山环水绕,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雕凿出一座天然的“太极”佳景。
群雄争霸,
旬河口的关隘前
上演了一幕幕兵戎相见的传奇故事。
黄州馆里,
承载着八方商贾们的乡愁;
鸣盛楼上,
古老的汉调二黄代代传唱。
“烧狮子”的风俗如骄阳烈火,
激情奔放;
古老的家训家规似春风化雨,
浸润心田。
旬阳,
山南水北聚阳气,
山弯水曲话共鸣。
地名记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的东南部,它的北面是秦岭山脉,南面是大巴山地,长江的第一大支流汉江横贯全境。因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旬阳建县便与春秋时期的秦楚相争有关。
旬阳县铜钱关,是秦、楚两国激烈争夺的前沿阵地。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国军队大战于丹阳,八万楚军被杀,楚国大败。秦军乘势夺取了汉江上游楚国的大片土地,并在旬河与汉江的交汇处设置了旬关,之后,以旬关为基础设置了旬阳县。
两千多年来,旬阳县沿革纷繁,西魏时县名改为了“洵阳”。由于“洵”字生僻难认,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最终定名为旬阳。
考古记
在旬阳青铜沟的大山之中,地质工作者们发现了上千座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古矿洞。根据这些线索,他们最终发现了旬阳公馆—青铜沟大型汞锑矿床。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汞矿区,已探明的储量达14700吨以上。
据推测,秦陵地宫里的水银可能有很大量的,或者说全部,是来自于旬阳。深埋在旬阳山水之下的矿藏,与秦始皇帝陵的水银有着密切的关联。
古镇记
烟波浩荡三千里,码头林立写繁华。古老的墙砖、高大的会馆、雕梁画栋的古楼、悠扬婉转的汉调二黄、青石板的老街、可口的“八大件”无不见证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蜀河古镇的繁荣与兴盛,文化的汇聚与交融。
民俗记
“烧狮子”是蜀河人春节期间的一项民俗活动,据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三,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就会请出一对精心制作的大狮子,沿着古镇的大街小巷边走边舞,挨家挨户拜访,为人们传递祝福。
红色记
旬阳县红军镇,是中国唯一以“红军”命名的乡镇。2017年,红军纪念馆被国防部命名为“国家级国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人自发地来到红军墓前,听讲红军故事,表达敬仰之情。
当代记
在中国汉江航运博物馆里,数千件珍贵的实物和大量的文献资料,生动地展现了三千里汉江悠远的航运历史和文明。
“诚、孝、俭、勤、和” 的新民风建设,制定家规家训,开展道德评议,引领百姓崇德向善。如今的旬阳人奋发向上,从丰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正在创造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后记
秦头楚尾、南北交汇,
优美的山水太极,
勾勒出天地的阴阳和合。
民风淳朴、百姓向善,
优良的家风家训,
传承着民族的道德品质。
阴阳相融是这幅山水画卷的精神气质,
崇德明礼是这里居民的生活态度。
从丰厚的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
在秀美的山水自然中创造未来。
一江清水,
涵养文明,联通古今。
旬阳,
守护着大自然的绿水青山,
发展中描绘着延天佑人的新图景。
拍摄花絮
用影像记录当下
以地方表达中国
昨天的变迁
今天的影像
明天的历史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央十套)
2019年7月23日 20:50
《中国影像方志》陕西卷•旬阳篇!
小伙伴们别忘了准时收看呦!
不见不散!
- 上一篇:陕西信合“秦e贷”在旬阳率先上线[ 07-23 ]
- 下一篇:县行政审批局多措并举全力推进城市创建工作[ 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