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思源,富而思进。5月30 日,关口镇召开“万企帮万村”社会扶贫座谈会,10家爱心企业现场捐赠60万元,关口战区指挥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连文出席仪式。
“企业发展好了,有了扶贫的本钱;百姓受益脱贫,才会对党的政策更加认同,党和国家才能更有希望,在这样好的大环境下,企业会越走越好,所以参与扶贫,这不是我们企业的负担,是一种双赢。”西安市长安建材家具城负责人田忠斌说罢,现场为家乡捐资20万元。多次当选为西安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他,对于社会扶贫有更深远的认识。在捐资现场,企业家们踊跃发言,回想起自己艰辛的创业历程,更加坚定了成功后要回报社会以及帮助更多父老乡亲摆脱贫困的决心。
近年来,关口镇扮演好“红娘”角色,把优秀爱心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贫困村发展的迫切需要紧密融合,填补社会扶贫的短板,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产业扶贫引活水
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的关键是产业。关口镇鼓励引导企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群众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推动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带动贫困户持续增加收入。
泥沟村创业能人郭昌寿,前几年靠提供外出就业岗位帮助乡亲增收,但村里不能外出的贫困户一直是他心中的牵挂,他决定回乡投资农业产业,成立茂源生态农业合作社。两年多的时间里,流转土地350亩发展花椒、油牡丹、魔芋,直接带动64户贫困户通过出租土地、吸纳务工、订单出售农产品实现户均年增收4000余元。
今年年初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正为发展100亩辣椒发愁时,茂源合作社张开了怀抱,让村社在油牡丹基地套种辣椒,不收土地租金,实现了双赢。
移民搬迁户和领钥匙贫困户正经历着人在山下地在山上的尴尬。德亿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扎根而生,流转集镇千户移民(脱贫)安置小区身后1260亩地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园内种植大樱桃、蜜柚、黄桃等特色林果15余种,为小区打造了一座名副其实的花果山,更重要的是吸纳贫困户在园里租地进行耕种,租金打“白条”,德亿订单收购农产品,真正确保贫困户搬的踏实、住得舒服、过的幸福。
在这种良性带动下,关口镇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累计发展油用牡丹5000亩、拐枣15000亩、魔芋1000余亩、辣椒2000亩、中药材4000余亩、黄姜存量面积2000余亩。全镇贫困户人均发展产业不低于1亩。
劳务扶贫断穷根
和产业扶贫的稳健长远相比,劳务扶贫见效更快,周期更短。关口镇整合多方资源,由村支部牵头组织弱能户通过“村级人力资源部”进入劳动力资源库,签订帮带协议书,建立带贫益贫机制。
“干一天就有一天的钱,我早上开始干活,傍晚就能领到工钱,还管一顿饭,这个月我不慌不忙干了半个月领到1200元。”薛庄村七组贫困户王加英边给辣椒施肥边和我们说笑。丈夫肖治义因视力二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孩子在旬阳中学就读,养家的重担落在她的肩上,说起之前在外地建筑工地上打零工她直摇头,下雨就歇着,高工资的活不会干,刨去吃住路费,几乎挣不下钱,农忙时还要回来收庄稼。在她眼里合作社和劳务扶贫公司就像两根“救命稻草”,把家里的10亩土地流转给合作社领租金,互助资金协会还给像她这样的弱能户入股分红,再由迎民意劳务扶贫公司统一派遣在园区务工每天80元,三重保障,让她每天都过得很踏实。
目前全镇8个村劳务扶贫公司在科学管理和机制健全的护航下稳健运行,已有361名贫困家庭劳动力被派遣到合作社、园区、建设工地等30家企业务工增收。
公益扶贫解难解急
哪里有贫困,哪里就有爱心壮举。据不完全统计,镇内企业能人以“万企帮万村”为载体,积极参与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捐资助学等投入款物累计335万元。
有人坚持每年给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慰问品;有人每年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有人在村上修路义务提供工程机械;有人给贫困户免费送化肥和农用工具;还有人为乡亲捐助智能手机让他们共享科技进步……
很早的时候听过有的贫困户说对贫困已经习惯,对脱贫不抱信心。如今,社会扶贫的有力加持让贫困户们看到了身边的榜样,更看到了希望和奔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爱心企业和创业能人也是贫困的冲锋英雄,也许资助过的贫困户并不知晓他们的名字和长相,也许他们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超人,但为了乡亲们越过越好他们一定会竭尽所能。
- 上一篇:铜钱关镇:以规范档案管理,促就业扶贫提升[ 06-06 ]
- 下一篇:桐木战区:驻村工作队“周任务清单”夯实脱贫责任[ 06-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