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脱贫攻坚快报(第三百二十四期)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16 08:25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2018年第99期(总第三百二十四期)

旬阳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   2018年10月15日

 

导读:

我县64名科级领导干部集体当“考生” 参加脱贫攻坚知识测试

棕溪战区:产业长短效互补让群众持续增收

桐木战区:白石河村在脱贫攻坚中的华丽蝶变

 

我县64名科级领导干部集体当“考生”参加脱贫攻坚知识测试

10月13日,旬阳县举行科级领导干部脱贫攻坚知识测试,64名科级领导干部集体参加考试,县委书记梁涛、县委副书记王武臣、副县长任加兵进行“监考”。

梁涛在考前要求,要正确认真对待考试,这次考试目的是以考带学,以考促学,以考促干,促进全县一盘棋,考题中很多题都是我们实际操作中容易出错的,很多题都是我们脱贫攻坚工作中要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测试,让广大战斗员、指挥员深化对脱贫攻坚政策知识掌握,夯实理论基础,学深吃透脱贫攻坚政策,提升战斗力,更精准更有力的打好全县脱贫攻坚仗。

此次考试采取闭卷考试,全程录像。考试内容围绕中、省、市、县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知识,采取填空、选择、简答、论述题型等全面多形式检验科级领导干部掌握脱贫攻坚政策知识情况,考试结束后试卷密封,统一阅卷。(强朝辉)

 

棕溪战区:产业长短效互补让群众持续增收

棕溪镇按照“一镇一主导、一村一产业、一户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长短结合、因户制宜、优势互补,让产业真正成为群众开启致富门的金钥匙。

“黄金叶”实现人均增收近千元

发挥烟草老区优势,全面打好传统产业“翻身仗”。积极支持和发展烟草产业,制定出台了《棕溪镇促进烟草产业发展奖励激励办法》,实行在册贫困户种植烤烟奖补,落实烟农新(改)建烤房补贴,大户流转土地补助等各项优惠政策,大幅度提升补助、奖励标准,鼓励群众种植烤烟积极性。

坚持能人带动和大户引导,走规模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路子,培育20亩以上烤烟大户259户。晓英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丁晓英带头发展烤烟50亩,带动贫困户5户,实现群众当年有收入。务工能人徐尤文返乡参与脱贫攻坚,种植连片烤烟200亩,带动车家坡全村种植烤烟800余亩。

今年,全镇种植烤烟8850亩,较上年净增1950亩。建成千亩烤烟强村1个、800亩以上烤烟大村3个,新建王院300亩县级优质烤烟示范点1个。预计产量233万斤,产值2565万元,税收513万元。仅此一项,可实现人均增收960元。

长中短结合,产业增收有后劲

棕溪镇结合实际,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由烟草“一枝独大”向新兴产业“多点支撑”转变,确保群众增收有门路、能持续。

按照“主导产业示范引领、特色产业百花齐放”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适度集中、打造亮点”的原则,做实做强烟草、油用牡丹、拐枣、畜牧、魔芋等五大产业,实现脱贫户户均3亩以上长效产业。

抢抓秋冬建园机遇,提前规划,迅速行动,积极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实现栽植一亩、成活一亩、受益一亩。落实油用牡丹3500亩,500亩以上示范点3个;落实拐枣7800亩,300亩以上示范点8个。

枣园村建成1000亩核桃示范园,华峡、敖河等村建成林下魔芋示范园500亩,新发展五味子200亩,猕猴桃100亩、白芨100亩、黄花菜200亩;车家坡村累计发展油用牡丹1000亩,隆家河、姚沟等村形成手工红薯粉条加工产业链,为群众脱贫增收坚定了坚实基础。

合作社带动,持续增收稳脱贫

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重要突破口,推行“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思路,探索扶贫新模式。

华峡村探索“村企社合一”模式,依托稳妮合作社,利用互助协会资金为社员配股1000元,社员覆盖全村50%以上贫困户,户均年预计增收3500元以上,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突破,走出了“村企社合一”的新路子,被新华社等九家媒体采访。

宏发农业园区探索“借仔还猪”脱贫模式,由园区提供猪仔、分散饲养、统一收购销售。车家坡村太平生态合作社探索“五就地三保障”扶贫模式,即就地搬迁,就地建园,就地培训,就地就业,就地增收,保障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目前,全镇已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49个,农业园区8个,贫困户入社率达90%,贫困户以务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等形式,踏上“抱团致富”的脱贫之路。(陈品)

 

桐木战区:白石河村在脱贫攻坚中的蝶变

走进白石河,这个曾经穷困、破败、封闭、落后的小村子却让人耳目一新。

基础设施建设焕新村容村貌

2017年10月1日,白石河村31户贫困户乔迁新居,入住本村安置点“交钥匙”工程,成了全村的一大喜事。搬进新家的贫困户徐大升说:“国家政策太好了!没想到这辈子能住上这么好的楼房。”

凭借着国家政策的支持,投入70多万元的白石河村通村水泥路安保工程全部实施到位;新修通组公路3.93公里,垃圾回收房、垃圾填埋场相继投入使用,出行更顺畅,村容更整洁。

80多平米的村级卫生室已通过市县验收,承担着全村700多村民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2016年,该村还是破旧的村级活动室,如今,新建的二百多平米村级活动室,办公设备齐全,投入使用,成为引领村级发展的坚强堡垒。今年9月,500㎡的文化活动广场完成硬化亮化,健身器材安装到位。坚强的村级战斗堡垒。

崭新的村级活动中心、干净整洁的村道、装扮一新的安置点、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与具有白石河特色的广播室交相辉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教育扶贫成就“励志梦”

白石河村离集镇距离远,为让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很多家长不惜重金在集镇租房陪读。能有一所像样的村小成了这里家长和孩子的最大心愿。2016年,该村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80多万元建成村小,同时精心挑选3名教师承担30余名学生的教学,为村民免去每年近万元的租房陪读费用。为改善村小教学条件,县委党校驻村工作队自掏腰包,捐赠板凳桌椅20多套,孩子们稚嫩的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2017年,贫困户谌文学的长子谌永明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并应聘到广东欧珀移动通讯有限公司,年薪十万元,成为该村教育脱贫典型户。说到儿子这四年的学业,谌文学感激涕零:“我们家条件差,供不起儿子上大学。这不,国家政策好,干部也好,政府资助3000元,镇党委朱书记个人还资助了我们近2万元,这才有了我们家的今天啊。”

产业扶贫给足脱贫底气

白石河村土地条件好适合种植烤烟,但栽烟脏、苦、累,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烟草面积逐年下滑。为培养铁杆烟农,将烤烟这一项短平快增收产业牢牢抓在手上,党校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一道逐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并用实际行动说话。

该村驻村工作队与烟草专卖局联系,改造烤房及设备7座,花费3万多元,捐赠旋耕机5台。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白石河村的烤烟面积从之前的300多亩猛增到500多亩。预计产值可达150多万元,人均收入2100多元。十月正是烤烟收购旺季,前来售烟的群众络绎不绝,正遇贫困户黄金虎从烟站出来,老黄一脸乐呵呵的与我们聊起来:“今天的中部烟卖的好啊,两千多斤都卖完了,光中部烟的收入就在5万元左右。我家今年栽烟40亩,收入在10万元以上,脱贫摘帽稳当当。”

发展农业产业是白石河村脱贫的重要支柱,2018年,该村共发展拐枣500多亩,油牡丹100多亩,魔芋200多亩,烟草525亩。30多万元产业奖补资金全部发放到位,为后续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充足动力。

新民风建设“唤醒”脱贫斗志

“好媳妇”黄泽娥,丈夫常年外出务工,两个孩子在校读书,她独自一人承担家务,发展种植养殖业,并照顾两位老人,尤其是公公身患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吃喝拉撒由她一人照顾直到寿终,邻里纷纷赞称她比亲女儿还孝顺。今年4月,贫困户杨世芳家中失火,所有物品化为灰烬,群众踊跃捐款捐物一万余元。同时,杨世芳奋起自救,栽种烤烟15亩,养猪2头,养蚕一张半,在全村被传为佳话,成为抗灾自救脱贫致富先进典型。

新民风建设开展以来,全村共涌现出黄泽娥、杨宏花、李卷娥等二十多名“好婆婆”、“好媳妇”及勤劳致富模范。“诚、孝、俭、勤、和”的文明新风在白石河蔚然成风,广大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李富来黄世和 )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