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汉江而下14公里,头枕羊山、怀抱汉江的构元镇,镶嵌在遮天蔽日的绿意中,一湾碧水让人分不清是山映绿了水,还是水衬托了山。“依山傍水”的构元镇基因优良——羊山为父,汉水为母。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个过去以矿产作为经济支撑的矿产重镇,如今在生态经济上走得从容而又淡定。
从矿业落寞到农业崛起,从不可再生到绿色持续,从“青山绿水”到“金山银山”……走一条转型升级之路对于秦巴深处的构元镇来说,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尤其是脱贫攻坚以来,构元镇的3400余户中贫困户达到1300余户,7个行政村中有5个贫困村,严峻的现状催紧了脱贫的步伐。
如何让村民增收脱贫过上好日子?构元镇依托山水资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力发展山林经济、涉水产业,保护好绿水青山,让绿色成为永续发展的底色。
“现在,这好山好水不仅是优美的自然风景,还是镇上乡亲们的‘金山银山’,他们的好日子就生长在这绿水青山间呢。”构元镇党委书记宋宗卉言语间充满自豪和自信。
靠山吃山
山林经济呈现一村一品新格局
构元镇羊山村三组的周秀良因居住“高山”,多年来,坚持传统的洋芋、苞谷种植,日子年年跟苞谷、洋芋的收成一样,变化不大。
如今,站在自家种植的7亩黄芩前,看它们在七月的骄阳下,仍充满绿色光泽,像看自己的孩子一样心生满足。
“帮扶干部来动员,我当初还是有疑虑的。我种了一辈子庄稼,突然种这个心里不踏实。但政府有扶持,也签了保底收购价,我算了算,一亩黄芪的价钱是种庄稼的三倍,我觉得划算。”周秀良憋着一股把日子过好的倔劲儿。
为了让更多像周秀良一样的贫困人口能够早日脱贫致富,构元镇按照“高山药材、中山黄(姜)烟(草)、低山林果”的总体布局,大力发展山林经济,依托产业发展将乡亲们留在家乡、富在家乡。
东盛广誉远集团就是被“高山药材”而吸引来的大企业。
据东盛广誉远集团旬阳分公司羊山种植基地负责人武治峰介绍,由公司为种植户提供药材种子,签订收购合同,以订单发展的模式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2018年,该镇拿出了专项资金扶持,给种植中药材每亩给予500元奖励,对示范点农户当年新发展中药材每亩予以1000元奖励。
农户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今年该镇在羊山、开花、金马塔等村新建中药材种植百亩示范点6个,种植黄芩、防风、党参等中药材5000亩。带动贫困户350余户,每户增收在2000元左右,吸纳300多名贫困劳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羊山90%的森林覆盖率,如何充分合理利用林地、药地空隙?林下养殖合理利用了这一优质资源。
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羊山,见到了旬阳县群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副总经理罗词凤:“我们主打山鸡、土鸡,别处的鸡蛋卖五块一斤,我这的能卖上十二块。销路俏,十堰、西安、杭州都有。”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用林下自然放养的方式,产品安全营养丰富,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该合作社2011年成立,后被省农业厅认定为“省级示范区”,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商标。在发展过程中,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吸纳10余名社员,发展山鸡8千只、珍珠鸡2千只、土鸡1万只,年收入达十余万元。
构元镇按照“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依托“长中短结合、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长期产业以油用牡丹、拐枣、核桃产业为重点,中期产业以中药材、特色林果为重点,短期产业以畜牧、烟草、魔芋、特色粮油、黄姜、蔬菜为重点,构元走出了一条靠山吃山的新路子。
2018年全镇规划发展万亩中药材(黄芩、防风、党参、柴胡、五味子共8000亩、金银花1000亩、油用牡丹1000亩、黄姜5000亩),栽植拐枣2000亩,新增魔芋种植500亩,发展烟草2000亩、特色林果2000亩、特色粮油种植1万亩。大力发展畜牧业全镇生猪养殖3万头,养牛4500头,养羊8000只,养鸡10万羽,发展特色规模养殖大户20户。有力促进了全镇居民增收致富。
靠水吃水
做好涉水产业“大文章”
磨沟、兰滩沟、中沟、泗人沟,组成了构元“四条沟五道梁”的地貌。沿磨沟溯流而上,行至人烟稀少的半山腰,便寻到了“羊山清泉”的源头。
羊山清泉,是旬阳净源饮料有限公司创立的品牌矿泉水,也是构元镇靠水吃水的一篇“大文章”。
羊山清泉的水源位于国家南水北调汉江上游2300米高的羊山森林公园内,属于天然弱碱性山泉水,水质经过1000米的岩石渗透而出,富含硒、锌、钙等27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如此独特的资源如何成为富民的源头活水?
2004年3月,旬阳净源饮料有限公司成立。如何把构元的水做到外面的世界去,让更多的人知道羊山的好水,也让居住在羊山的乡亲们受益,成为企业的责任和使命。
在2012年,公司的生产线解决了当地300余名富余劳动力,近5年时间发展,2017年底,该公司年产值达2.2亿元,在此务工的邻里乡亲,每人每月在家门口就能收入过2千元。
同样因水而兴起的,是位于构元镇开花村七组境内的渔业园区。园区内最为“出名”的要数大鲵养殖了。
为了给大鲵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园区内建设隧道养殖及繁育池1500平方米,修建大鲵仿生态养殖池、户外养殖繁育池分别达到2000平方米、600平方米,同时建设了金鳟、虹鳟等冷水养殖2000平方米,能够养殖大鲵亲本4000余尾,年繁殖大鲵幼苗2万余尾,养殖商品大鲵2万余尾。
2015年进入园区负责喂养种苗的张成龙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掌握相应的技术,张成龙曾被送到北京培训学习。他说现在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块钱,“比出去打工划算”。
目前,该园区以渔业文化为优势产业,带动了当地50余人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按照目前园区发展势头,预计可实现经济效益达1300万余元,为构元镇产业的转型升级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绿色银行
保护山水,让生态成为“新引擎”
山为脊梁,水为血脉。只有保护好山、水,才能让绿色成为永续发展的底色。
长期以来,构元镇以保护汉江水源地水质、实现一江清水送京津为目标,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投资6000万元,治理沟河小流域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平方公里,营造水土保持林30000余亩。
为了将省级生态文明镇的牌子擦得更亮,构元镇以“亲水”的情怀,呵护着汉江这条母亲河。镇、村、组三级“网格长+河长”的管护模式,为境内‘一江四沟’水态环境筑牢立体安全屏障。
年过5旬的杨才富是构元镇开花村精准扶贫对象,也是一名护河员。他和其他13名护河员、7名卫生监督员及垃圾清运员一起,共同担负着维护河道水环境的光荣职责。
“国家政策好,把我安排为护河员,我一定要珍惜这个工作岗位,把它做好。”刚入职时,老杨心里暗暗发誓。
老杨给自己立下规矩,每周在自己所负责的河段全面检查巡河不少于两次。巡河期间,老杨要把沿江边1公里上的漂浮物清理得干干净净。
刚开始的时候,老杨巡河一次要花费大半天时间,遇到树枝、农作物秸秆、塑料泡沫等都需要清理干净。“现在用的时间短了,河里越来越干净了,可能以后我就下岗了。”老杨半开玩道。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构元镇通过争取项目资金300余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在各村人流密集场所增设污水处理设施、修建垃圾池;在开花村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置了2500米保护围栏,在集镇建立污水处理站、购置环卫车、垃圾桶、手推车等,彻底断了污染源。
在治污同时,构元镇加大对山林的增绿,实现水上岸上一盘棋。
从1999年开始,该镇积极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共完成退耕还林8200多亩、荒山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其中,羊山、林相、开花、樊坡等村发展核桃、板栗、油桐、拐枣、油用牡丹、金银花等农林特产,累计形成经济林20000亩。绿色生态屏障筑起来了,乡亲们也端上了经济林的“绿色饭碗”。
生态好了,政策好了,在外创业大学生纷纷回到家乡,闹起了山林经济。樊仁恭便是其中之一。
西安交大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樊仁恭曾在外面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但家乡的青山绿水与乡亲们的贫穷形成的鲜明对比,刺痛了这个被羊山汉水养育的“大山之子”。
2017年,脱贫攻坚战正酣。产业扶持、“三变”改革、支部+X+贫困户,种种利好让樊仁恭成立了合作社,走上了以合作社带动乡亲们发展金银花的道路。
2018年春,樊仁恭和他的合作社已在该镇的樊坡、王河、林相等村建成了3个百亩连片基地,已有400余户贫困家庭成为了他的合作社股东。
“山绿了,水清了,有了可持续的产业,村上能留得住人了,村子就会发展的越来越好。”樊坡村支部书记樊兴康望着成片的金银花信心十足。
如今的构元,门前绿水东流,屋后青山环绕,林中瓜果繁茂,山顶药材飘香。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达25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061.2万元,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的9729元,增长到2017年的12830元。人们的财富指数在增加,幸福感、获得感也越发强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构元镇有了新吃法,日子在绿水青山间欢腾着,闪耀着幸福的色泽。
- 上一篇:麻坪镇:开展“三送”活动关爱脱贫一线干部[ 07-20 ]
- 下一篇:金寨镇:“三举措”加强犬只疾病防控工作[ 07-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