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旬阳党员闪耀出精彩的学做场景

作者:王元林 发布时间:2016-05-31 10:13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旬阳县自从启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后,全县762个基层党组织,2万余名党员相继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和各个岗位上竞相发挥作用,显像放映出精彩的学做场景,令人翘首称赞。

清洗脑子,学习成“瘾”。甘溪镇施家坡村73岁的老党员施新功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后,向村党支部上交了一份“特殊”的心得体会。这篇879字的心得体会,语句工整,朗朗上口,不仅仅是这位老支书在“两学一做”中的所学所悟,更是他作为一名当了34年村支书、有着47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对自己四十多年里为全村群众谋求幸福生活的一份总结。顺口溜字里行间不难看到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村里发展所付出的艰辛,从农业学大寨到改革开放,从修田造地到通水通电,从全县通报到荣誉不断,我们看到了一位老支书带领全村群众与天斗、与地斗,共同脱贫致富的奋斗之路,看到了一位老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晒下的青春和热血。这便是一名合格老党员所坚守的理想信念。

棕溪镇王院村四组农民党员刘忠国,一边忙农活,一边听着手机里录的党章。他在15亩烤烟的大田移栽的时候,为了不误农时,同时不误学习,家里种植利用晚上时间将“两学一做”的学习内容录到手机上,白天地里干活时放着听。同时,他还是周围16名农民党员的辅导员,农忙间隙,刘忠国会把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心得同大家分享。

掏出票子,业绩成“堆”。作为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陕西金力源集团实业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旬阳县工商联不驻会副主席、共产党员马治文,经常对企业职工讲:“抓好两学一做,要铭记党的恩情。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没有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与认可,就没有非公企业健康发展的今天。”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旬阳县脱贫攻坚非公企业在行动”过程中,积极投身主战场,奏响追赶超越进行曲。带领公司一班人多次深入到今年要脱贫的棕溪镇黄土村调研、走访、决策,充当了该村脱贫攻坚的“小郎中”,开出了根治贫村顽疾的“好处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作战图”,将“好钢用在刀刃上,重锤敲在鼓点上 ”。确定,三年综合扶贫共向棕溪镇三个贫困村投资100万元,集中建设贫困户移民安置小区,使特困农户安心、舒适、顺利住进“安乐窝”。迄今为止,公司已投资动工在黄土村张家院子新建一批安置房,重点解决12家贫困户无安全住房的问题。此举,山前岭后,省内县外传为佳话。

旬阳县绿富地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旬阳县工商联双河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袁慎稳,虽看他年纪轻青,讲起话来很壮实,做起事来挺靠谱。他对商会里的党员说:“两学一做是解决我们绝大多数党员想不通,不开窍,只顾自己,不愿奉献的自私自利思想。我们非公企业队伍中的共产党人,抓学习目的就是要脚踏实地帮助、带领和引导当地农户发展产业,促使穷人短期脱贫致富”。他在所辖镇内的早阳、檀木、金竹等5个村新建1000亩绿色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园,以此解决万人千户农民朋友脱贫致富“无门路有瓶颈”的老大难问题,辖区内300多家贫困户精准脱贫有了稳妥性和保障性,吃下了一颗长效性“定心丸”。

想尽法子,扶贫成“风”。旬阳县明文油脂有限公司董事长、县八届政协委员、共产党员黄明文,针对所联贫困村贫困户的贫困人“坐在墙角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实际状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引导扶持城关镇鲁家坝社区、蜀河镇七家洼村发展2000多亩“油桐现代农业示范园”。 该公司带动贫困村发展油桐产业,除了给每户无偿提供所需种苗外,每户另行一次性发给1000元的油桐建园管护费。为全县发展10万亩优质桐林提供优良种苗,促进山区大县山林经济大发展,让当地农户发展产业“零投入”,“赤手空拳”赚大钱,脱贫致富有奔头。

深山茂林的棕溪镇陈河村有个小地名叫张王庙沟,原来住着52户人家,贫困户就有33户。山里精干劳力均都外出创业去了,留守的村民只有“守着青山绿水煎熬,靠着自然沃土受穷”。身为合作社理事长晏开霞,眼望着这一幕幕穷酸困苦的日子,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儿。她苦思冥想,决心想个啥办法帮助穷户摘掉“穷帽子”。于是就孕育而生了旬阳首家穷人产业生产合作社。她个人筹资60万元,其余10几户农民以土地、劳力折算入股,不掏分文钱,以种植桂花、银杏、紫薇、丁香、木瓜等绿化苗木为主业,每户只出劳力进行苗木生产经营,销售收入“对半儿”分成。

自从合作社组建成立后,贫穷的会员们干劲十足,精心开挖整地,播下了成千上万到亿棵“能摇钱的树”;理事长晏开霞忙着到外地跑业务,不亦乐乎。她细致的算了一笔帐,合作社眼下实际留存的210亩苗木地块儿内,有100万株树苗能够出售变现,最低价值在800万元左右。若按比例分红,每户均可分得50万元之多。创办“穷人合作社”的效应,不仅使张庙沟的贫困户脱了贫,更重要的是农户有了长效致富项目和产业。苏纪文、刘启文等人以前因手中无钱每天愁眉不展,如今兜中塞满了钱票子,过上了好日子,整天在地里干活“音歌小唱”,笑得都合不拢嘴。

【责任编辑:徐斯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