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各镇快讯> 正文详情

建房那些事

作者:刘鹏涛 发布时间:2016-05-26 14:31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一)罗家坡

大山深处白云边,遥望山门重重山;山高坡陡路难走,一条村路道道弯。这就是不为人熟知的罗家坡村,面积6.7平方公里,7个村民小组,264户1024人。和全县所有的贫困村一样,这里的村民世代守着自己的几亩薄地和那一点林扒,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加入支浩浩荡荡的农民工队伍,几年的打拼挣,有的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有的也不甘示弱,蜗居在城镇,成了浩瀚租客的一员,只有那为数不多的人还想回来,村里留下许多老寿星守着几间土坯房。

自精准扶贫的号角吹响后,旬阳县公安局和罗家坡村结成了对子。2015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时,全村共识别了贫困户94户305人,其中低保户22户60人,五保户5户5人,一般贫困户67户240人,这其中涉及房屋安全的64户。按照规划这个村要在2016年整村脱贫,不脱贫不脱钩,这是硬规定,摆在县公安局面前的不亚于一起惊天大案。

住房安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等,这一切宛如侦破一起大案,错综复杂的线索,先顺着那一条查,这是公安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经过了调研和商讨后公安局党委决定先从全村64户贫困户的安全住房问题入手,此时25个危改户的危房改造工程首先提上了工作日程,“五一前25户危改工程必须全部竣工”,这是工作方向也是给局党委给驻村工作队下的死命令。

(二)启动

军令如山,马虎不得。怎么干?又成了工作队面临的问题。这是群众自己得实惠的事情,发动他们自己干应该不是难事吧。发动群众是工作队确定的突破口。殊不知两次群众会开下来,讲了标准、讲了办法、讲了补偿,仍然没有人动,那就上门逐个击破吧。“我不知道怎么改、改成什么样、我也没有钱”,这就是走访回来的答案。

这个答案让人心冷更让人惆怅,“群众不是干部”安慰自己吧,但工作必须干。发动不了,那我们就刺激他,从心理上刺激他。农村有句谚语“大姐做鞋二姐看样”,那我们就集中精力先改一户出来,然后让大家看,看到了实惠、看到了样子,我就不信他们还不动。于是工作组选准了一个危改户,请来了施工队,公安局又送来了修房用的钢板网和水泥,群众自己买了琉璃瓦、砍了木头。同吃同住同劳动,工作组的成员既是规划师也是劳动员,搬砖、活泥等等这些我们谁都在干。一天一个样的房屋也吸引了全村群众的目光,安静的小院,成了村里人的观光点。十五天下来,土坯石板房变成了白墙琉璃瓦房,地面、院坝全部硬化,整洁漂亮的厨房,规范的厕所、圈舍等等,用“今非昔比”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一场“危改现场会”再将25个危改户召集来,这座旧貌换新颜的房屋触动了大家的心灵,“我要改,我现在就改,我请你们到我家给我也规划一下”,会后群众纷纷来找我们,此时,我们乐了,因为我们的目的达到了。

(三)他叫张健

他叫张健,一个很“土”的年轻企业家,但他的名字被罗家坡村村民熟知,他是这个村土生土长的人。在他十七岁时,因家庭贫困迫使他开始外出务工,二十三年来他凭着陕南汉子的那份坚毅、勤劳、吃苦的精神闯出了一片天地。羊有跪乳之恩,走出大山的他没有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2007年,他捐资修建家乡的罗家坡村小学;2010年,看到家乡交通不便,他不仅个人捐款50万元还发动其他企业捐款60万元,为家乡修通了4公里的水泥路。

这一次他又体现一个陕南汉子的敞亮。2016年3月份,罗家坡村扶贫工作队联系上了他。张健将自己公司的事务稍作安排后就立即返乡了,还带回来了一台挖掘机。在了解到全村正在进行危房改造工程后,他主动提出自己要帮建一户。他选择了一户五保户,换屋顶、粉前面、硬地面等等这些,别的危改户有的,他帮的也要有,细心的他看到这一户老人腿脚不方便,现场提出要修一个室内卫生间,解决老人上厕所难的问题。之后他将20000元现金交到村干部手中,说我不能在这儿照看工程进度,我委托给村委会,你们帮着建,要把好质量关,钱不够了我再打给你们,只要他们以后住着舒坦,我张健心里就舒坦。

座谈会上,他的举动更是让人惊讶佩服。一台价值200多万的挖掘机、一名管理人员、一名司机,他交给了工作组。他说,我知道今年村上扶贫建设的工程多,平宅基地、修水窖、修路这些你们都需要大机械,今天我将人、挖机带回来了,你们无偿使用,机械坏了我自己修,不要村上一分钱,也算我为村上尽了一份力。

(四)奇怪的门楼

三间石板房,一扇破裂的墙面用一根木头撑着,让人感觉摇摇欲坠,但更奇怪的是,与房子大门相连着的斜开的门楼。如果问起这个门楼,老谭的媳妇可给你说的津津乐道。

这座房施健于上世纪80年代,为了建好这三间房老谭两口可是煞费苦心,为了图个“富、顺、发”,老谭两口请了好几位“先生”,钱可是没有少花。但房建起后,老谭一家不但没有发财,还老感觉自己过得不顺,老两口身体多病不说,老谭的腿在前几年也摔断了,两个标志的儿子在外务工赚不到钱就算了,都快三十的人了,连个媳妇都没有说下。老谭的媳妇越想越不对劲儿,再请了“先生”,罗盘往门口一架,找的症结是,三间房的大门开错了,要向东南方开才对。扒了房子重建吧,耗资太大,最后“先生”支了一个“高招”,紧连着大门斜向东南方建一个门楼,于是就出现了今天这个奇怪的门楼。门楼一建,老谭的媳妇觉得对了,为啥呢,一年之内,两个儿子都找到了媳妇,现在两个儿媳妇都给自己生了一个大胖孙子,后继香火有人。

日子刚过顺了,现在又要危房改造修房子,农村说这是要“破土”,这是要破之前的风水呀,老谭的媳妇那能干,工作组就上门做工作,可老人家是无坚不摧,几次下来,可能是老人觉得不好意思了,工作组一上门,老人就说,我们想重建房,但这两年没钱,等两个儿子这两年在外边赚到钱了,我就立马重建。谁都知道这是一句说辞的话。无奈下,工作组与老谭的两个外出务工的儿子取得了联系,大儿子说,自己也想重建房,但这两年打工没有赚下钱,当下自己的儿子患病急需动手术,前几天才回家贷的款,现在自己没有精力建房,缓两年再说。二儿子也是以经济原因婉言谢绝。

放弃或是继续,这是抉择。仔细一合算,老谭这是最后一户了,他一户不动,对整个工作虽影响不大,但让群众还住在危房里,就是我们工作的失职。于是工作组决定外出找到老谭的儿子,做通工作,让他们回来修房。

4月19日工作组一行三人驱车来到老谭二儿子务工的工地,找到了他。讲政策、问困难,循序渐进,我们的真诚再一次打动了他们夫妇。他们同意了危改,但工作组发现他们答应了的底气不足,问起原因,二儿子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全家从心底里感谢你们,你们是真正的好干部,修房是好事情,谁不想修呀,修好了我爸妈住的安全,我们儿女在外打工也放心,免得一下雨,我们在外心就纠一疙瘩。可这两年经济不景气,人多工地少,工价低账难结,就拿今年来说吧,这一个月我干了不到一个礼拜的活,我们现在实在是兜里没钱。几句话说的一个大男子汉差点哭了,怎么办?工作组三人现场商量决定,我们资助他2000元,再借他3000元作为启动资金,等年底兄弟俩赚了钱再还。心贴心,我们的工作、举动,让这夫妻俩热泪盈眶,老谭的二儿子当即表示和我们回家修房。

最后一个的问题解决了,但工作队清楚,这不是最后的问题。

(五)我要站起来

一个月来,我们每天日都行走在每一个危改工程现场,看到了每座房屋焕然一新的变化,这让我们欣喜,但更让我们欣喜的是每一个贫困户内心的变化。

他叫蔡乾周,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光头,从伸不直的老腰,不难看出这名老者为了生活,拼搏的辛劳。他的老伴也七十多了,一口牙已经光荣的下岗了。40多年的三间石板土坯房、十三条羊,就是这老两口的全部家当,几十年来,老两口就这样相依为命地过着。

危改时,老蔡的三间房子也在其中,可老蔡就是没有动。一是钱的问题,二是老蔡觉得自己老两口已经是快要入土的年龄了,又没个后人,房子修的再好,自己也住不了几年了。不落一户,这是工作目标。我们依然采取上门循序渐进做工作的方法,真诚总能打动一切,最终老蔡同意了危改。真诚打动心灵,行动感动心灵,为了减少老蔡的负担,工作组有请来了一支社会力量全力支持他,这次老蔡坐不住了,他不仅自己忙前忙后修房子,还拿出了自己一部分积蓄购买材料,用他的话说,“共产党在帮助我们,我们自己也要站起来”。在夕阳中“站起来”成了老蔡未来的生活。

改变就在细微之间,“自己站起来了,还要帮助别人站起来”,这是老黄说的话。老黄一家四口,妻子残疾、患肝病常年吃药,两个女儿一个读书一个刚刚走入社会,他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3月份前,他住的还是三间破乱的石板土坯房,但后来在帮扶民警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老黄拆掉了三间石板房,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建起了三间水泥切块房,房子虽然没有粉刷完工,但一家子总算有了一个安全的住处。就在老蔡的房子开始危改时,因缺少劳力,进度一直缓慢,就在工作队发愁之时,老黄放下了自己手中的活,拿着工具来给老蔡无偿帮忙了,他说,“我享受到了党的恩惠,要感谢党,我没钱但我有把子力气,我用我的力气来帮助其他人,让他们也早日享受到党的恩惠”。感动、欣慰,我们的辛苦值了,群众,确实是一群最可爱的人。

(六)亲戚

当你在乡间地头看到一辆警车和穿警服的警察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这里出什么事情了吧”,不,你想错了。在罗家坡村你看到警车、警察,大家都会告诉你,这是他们的亲戚来了。

在扶贫路上改变不仅是人和事,改变的还有警民关系。从当初的不信任到现在的座上宾,从称呼中敬畏的“领导”到亲爱的“亲戚”。房修好了,首先邀请我的亲戚来吃顿饭,这是罗家坡村所有危改户的心声。也许你会问,你们公安局是如何做到的,其实答案很简单——真诚的心、真实的行动。老百姓要的是实惠,与其给老百姓一遍又一遍的讲政策,不如自己领会政策想办法让老百姓从政策中得到实惠。

帮在需求,帮到实处,在危改启动时,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贫困群众的经济负担,全局民警踊跃捐款捐物,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比比皆是。帮在实处、甜在心头,张局长在看到自己帮扶的贫困户正在建房,就将刚刚发到手的年终奖励全部拿出来给其购买了水泥、涂料。民警罗栋,得知自己的帮扶户危改因没有钱买瓦,所以迟迟不敢动工,就主动为其购买了三间房屋所需的琉璃瓦送到门上。民警丁乾,看到自己的帮扶户老谭腿脚不便,需要办理残疾证,就开着自己的车将老谭接到县上办了残疾证再送回家,这一举一动都在实处,没有半点虚情假意。“缺劳力、帮着干;缺技能、教技能;想点子、兴产业;想务工、找工地,自己的亲戚也不可能做到如此地步”,这是罗家坡村支书在村民大会上说的,用群众自己的话说,“这个亲戚真是好亲戚”。群众口中一个“好”字,简单、朴实,但我们的距离在接近。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