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年轮不停转动,岁月的脚步从未停歇。新年伊始,作为旬阳的城市客厅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场所——陕西省东南部旬阳县中华太极城阴鱼岛上的旬阳县博物馆,独辟蹊径,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提高观众参与度,改变了以往“观众仅仅是看客”的状况,营造喜庆祥和的节庆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的观众走进博物馆。
多彩展览有特色
保护、陈列、展示是博物馆三大基本功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决定了博物馆不能仅满足于上述作用。猴年的春节是旬阳县博物馆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开始。节日中的旬阳县博物馆以“欢度新春”大背景、火红的灯笼装扮一新,迎接观众的到来。讲解员奔忙在展厅中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值守工作人员、保安人员巡视着每个院落、展厅的角落,为游客观众创造安全舒适的参观环境,使更广大的公众能充分享受博物馆文化服务,吸食博物馆文化大餐。
在猴年春节前夕,旬阳县博物馆就制定了详细的春节活动计划,并利用网络、广告、QQ、微信等信息媒体进行提前宣传预热。“开拓的足迹——汉代以前的旬阳”“馆藏选粹”“匾联神韵”是该馆三个基本且又能反映地域文脉的特色陈列展览。“以往,由于观众人数较多,讲解员的讲解不可能全部被观众听到。”据旬阳博物馆值守工作人员介绍,针对春节期间观众层次不同、参观人流量大的现状,旬阳博物馆在讲解员解说的同时,还根据观众层次的不同进行不同的讲解。
以“文博工作剪影、馆藏文物精品”图片展览为例,该展览是旬阳县博物馆喜迎猴年新春举办的临时展览,展览的同时,将与大年初十举办“文物法规宣传暨灯谜有奖竞猜活动”。讲解员在讲解时将针对游客观众的特点,结合灯谜竞猜活动,让讲解内容更加形象化和互动性。
贴心服务暖人心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欢迎参观旬阳县博物馆,我是讲解员……”,大年初一至初七,该馆值守人员、讲解员在文庙院内及各展厅开始了免费的讲解服务。从旬阳县文庙的庙址变迁到旬阳县博物馆的历史沿革,从史前时期龚家梁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遗存系列打制石器到秦汉时期的随葬明器,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对讲解员来说都如数家珍。无论是稚龄幼童的提问还是专业知识的交流,讲解员都细心解答、娓娓道来。饱满的热情,敬业的态度,让游客观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从游客观众的双眸中,能看得出,那是一种由衷的致敬目光。节日期间,工作人员以热忱真挚的情感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肩负起博物馆服务社会公众、弘扬历史文化的重任。他们无私的付出,赢得了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广泛赞许和好评。
农历大年初四,博物馆人流攒动,值守人员、讲解员安全有序地完成了一波又一波游客观众接待。接待的观众有来自湖北、西安的游客、有来自汉中、安康及本地的学生、还有带着老人孩子一同参观的外来务工人员,等等。在“馆藏选粹”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枚“独孤信印”,它是由26个大小不一的正方形和三角形组成的多面体,其中14个正方形印面上刻着规范的楷书阴文。印章由煤精刻制而成,煤精也称煤玉,是褐煤的一种变种,以低等植物为主,也有部分高等植物遗体组成的腐殖腐泥混合煤。这枚印章的主人是西魏八柱国之一、鲜卑族上层人物独孤信。这枚印章被誉为玺印史上“最牛印章”的古印, 故被称为“稀世国宝”……。在讲解员的详细解说下,一群大学生们正在七嘴八舌地讨论着。甜美的微笑、专业的知识、认真的态度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得到了观众的赞誉。值守人员、讲解员的付出使博物馆文化面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鲜活的历史,增强社会广大群体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豪情!
7天游客近3千
“猴年新春到,来把灯笼挂。要问何处去,还是去旬博!”这是今年春节来旬阳县博物馆参观的游客耳熟能详的一首打油诗,虽然简单,却道出了现在的人们假日文化生活的新气象。
据该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春节长假7天时间里,旬阳县博物馆共迎来了近3千名省内外游客,再现参观热潮。为喜迎猴年新春,充分发挥博物馆宣传主阵地的作用,旬阳县博物馆在展览活动和观众讲解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推出了“喜迎春节——博物馆里过大年”、“灯谜有奖竞猜”等系列活动。在加强各方面服务工作的同时,推陈出新让观众充分参与到博物馆节日文化生活中去,体味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进了博物馆,开始了与博物馆的“亲密接触”。
- 上一篇:旬阳县卫计局:收假收心,四大目标高点定位2016年重点工作[ 02-15 ]
- 下一篇:教体局扎实做好收假“第一课”[ 02-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