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旬阳人的故事

作者:王元辉 发布时间:2015-06-05 10:39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在我们身边,有无数的普通人,满怀着希望,坚守着信仰,奉献着力量,不懈的奋斗,默默地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就讲述这样一群——

旬阳人的故事

马治芳:6岁开始担当,清贫更显孝心


   6岁的孩子,绝大多数还在爷爷奶奶的怀里撒娇。而父亲去世,母亲下肢瘫痪成终身残疾后,6岁的马治芳成了母亲的“双腿”,搭个凳子开始做饭,照顾残疾的妈妈,成为家里的顶梁柱。8岁时有了继父,给这个陷入绝境的家庭带来了新希望,但好景不长,12岁那年,继父却被滑坡垮塌的土石方夺取了生命。面对这一切困难,她没有退路、更无法回避,“总会好起来的!”这就是她最为坚定的信念。残疾妈妈要照顾,幼小的弟弟要呵护,上学不能耽误。同学们的周末是在休息,她的周末被繁重的家务、田间地头的农活占的满满当当,从棕溪初中开始到旬阳职中,年复一年,周复一周,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她没有想到自己会荣获“陕西省十大孝亲敬老楷模、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和第三届陕西省道德模范提名奖”等荣誉。但她有决不放弃的事:完成学业,提高生存技能,担当家庭责任,回报社会关爱!
   笔者感言:直面困难、勇于担当。友善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百善孝为先,这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更是做人最基本的底线。


陈明钰:梦想从热线开始,帮助他人融入城市
 

   1994年高中毕业后,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揣着“打工、挣钱、娶媳妇”的梦想,随着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军,从农村到城市,他从吕河走进了青岛。和许多人不一样,不光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还想帮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白天打工、晚上学习,他在获得山东大学法律专科文凭后,创建了全国第一条进城务工青年免费法律咨询“小陈热线”。据媒体报道,十几年来,小陈热线共接待全国热线咨询电话65000余个,帮助书写法律文书2300余份、帮助出庭430余次、回信3400余封、举办法律讲座文学讲座750余场,约35万工友聆听讲座。“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青岛市劳动模范、中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奥运会火炬手”等诸多荣誉接踵而来。一个目标实现后,还会有更大的理想,那就是“帮助更多的人熟悉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享受城市生活。”
   笔者感言: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文明的城市、和谐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一位成员奉献、净化、守护。


龚德银:拾金不昧,千里相送
 

   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在没有他人、也没有摄像头的地方,一个外债累累而又捡到巨款的人,都能毫不犹豫地归还失主或者选择上交吗?蜀河镇傅家湾村农民龚德银做到了。2002年外出打工时,被骗负债4万多元,靠捡破烂养家糊口。在西安糖酒博览会上做保洁员的他,捡到一个内装现金、银行卡等近百万元的密码箱,面对巨款,龚德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联系上失主。在失主的要求下,龚德银奔波千里赴成都将失物送回失主手里。央视《实话实说:行千里路送万元钱》对他的事迹作了报道后,他的事迹广为传播,他很快成为全国诚实守信的道德典范。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组织编写的“陕西精神”系列丛书,龚德银与蒙恬、于右任、杨虎城等149人一同入选“爱国守信”分册。
   笔者感言: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以立于世间,不失其操。诚实守信,是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基石,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诺守。   
 

骆云桥:情系百姓,公正司法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相隔了上千年,北宋皇帝是谁,也许好多人已经淡忘,而无私断案的包拯大家却十分熟悉,可见,人们对法律公平、公正的渴望是永恒的。赵湾法庭庭长骆云桥就是这样一位深受当地老百姓爱戴的基层法官,他在基层司法岗位工作25年,2009年任庭长以来,他带领同事走遍了辖区4镇65个自然村、近700平方公里的沟沟岭岭,共办结案件1531件,指导、参与基层组织调解社会纠纷485起,连续6年办案数居全院之首,所办案件无超审限案件、无错案、无涉诉信访案件。法庭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二等功,骆云桥个人荣立三等功一次,分别被市中院、省高院评为办案能手、办案标兵,2012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办案标兵,2013年被省政府授予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2014年获全国最美基层法官提名奖。
   笔者感言:依法治国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平、正义,执法者就要有公心、有良心,心里装着群众的人才会被群众装在心里。


陈分新:群众的信任就是沉甸甸的责任
 

   从1992年开始担任村干部后,历经艰难困苦,奋斗了23年,带领棕溪镇王院村千余群众过上了富裕文明和谐的新生活。十年时间,他组织村民,勒紧裤腰带、咬紧牙关、战天斗地,开山修路、拉电通水、新建学校、发展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近十几年来,他又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推进王院村的跨越发展,带领王院村迈上富裕、文明、和谐发展之路,成为全国一面旗帜。被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十一届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之后,他以淳朴的农民本色,把群众的信任当做自己最大的责任,不断创新工作,在实践中探索的“群英会决策、村级道路的养护、网格化管理、十指连动工作法”等独创经验在中省市县推广。由于他善于分析问题,在党的十六大分组讨论中,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听完陈分新的发言后,风趣地说:“你好像叫个陈分析,你这个人很会分析。”
   笔者感言: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他对村民的爱就如同共产党对人民的爱,这份爱无疆,这份爱无垠,这份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魂。


黄世和:身残志坚,甘做党的义务宣传员
 

   69岁,已经年近古稀了,而且还是个靠拐杖行动的人。如今的黄世和依然在坚守着那个43年都没有放弃的阵地——自办的家庭广播室。1972年7月至今,他开办家庭广播室和村卫生室,义务宣传党的政策,坚持每天三次播音,让村民及时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他累计自编自播各类稿件800余篇;村卫生室,为邻里乡亲解除病痛5万余人次,其中,为孤残村民免费治疗3000余人次。他的先进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诸多媒体报道后,被中宣部命名为“党的义务宣传员”,荣获“陕西省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自强模范、安康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旬阳县委县政府赠匾称:“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如今,黄世和成了白石河村、桐木镇乃至旬阳县响当当的一张名片。
   笔者感言:坚守和淡定,服务和奉献,他说:“我要通过广播来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让大家珍惜生命、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责任编辑:魏代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