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走进旬阳> 旬阳文化> 正文详情

存读书心,结文字缘

作者:郑宝琴 发布时间:2012-11-19 10:13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说起读书,确实很是惭愧。记不得在哪看过这样一句话,一个读过一百本国内外名著的人和读了一百本校园小说的人站在一起,所显出的底蕴和内涵是截然不同的——很不幸,我的读书,就是后者。
    确切的说,我读的不是成本的书,只是块状的文。虽对小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可国内外名著,还真没有读过几本。不过这并不妨碍我的读书之心。
    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我之读书,与这些益处无关,只是把它和别人的麻将、K歌、网游等娱乐一起,成为与吃饭、睡觉、喝茶、聊天同等的一种生活状态。不敢效仿汪曾祺老先生“夏天的早晨,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只是愿意把读书,当做饭后茶点,睡前的枕边小侣,信手看来,实无功利之心。
这种读书,自然是不敢读长篇的。就是些短小的美文,隽永的文字,一两页而已,可以因为工作生活忙碌的理由随时叫停,不用烦劳书签,摊开在枕边,案头,沙发上,石墩前,有时间,就去读上一读。有的文字小品,就算一个不小心,多读他个两三遍的,也无大碍,不同的心境,还会生发出不同的感悟。尤其是搁在枕边的,最害怕那种整本的,就像害怕连续剧一样,因为想要探个究竟,稍不留神就会废了“寝”,哪如块状的文,睡意将至,小读两篇,合书而卧,那些小故事,小哲理,小意境,小清新……还会在梦中发展了去。
    诸多文字小品当中,我独爱散文。一直不敢忘记刘锡庆老师的关于散文的定义——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散文,是一位位作者的一颗颗真心与生活交融的产物,率真,灵动,是有着精致妆容的可人儿。
    第一次面对“大家”,算得上是王宗仁老先生了。记得是旬阳散文学会成立之际,见到一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先生(其实一点都不算老,只是他自己介绍的是刚过七十岁的生日),他身上的红色让我至今还难以忘记——红色的毛衫(据说是送给他的生日礼物),红色的布手帕,还有红色的布兜(尤其是后两种,在这个时代,确实是可以称得上是珍宝的),更重要的是,他的生命中那种红色的激情,他的文字里洋溢着那种对他生活过的地方,他战斗过的青藏高原的那种火一样的热情。读他的文字,怎么能想到这是出自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笔下——“听,路口索玛的鹰笛声捞起了湖里银盘似的满月。笛孔中飞出随意云彩,落在地上成了长虹。笛孔中溢满铿锵水波,流进草滩就是一条小河。笛声响起的中间,下起了雪。雪比虹美,雪比河长。月亮慢慢踮起脚尖听笛……”(王宗仁《青藏写意》)每每读到这些,我想,我哪是在读文字啊,分明是在捧读一颗年轻的跃动着的心。
    这种感动,在读冯骥才、毕淑敏、冰心、沈从文、朱自清、贾平凹……诸多作品时时涌起,他们的万千灵气,诸多睿智,拳拳爱心都集结在他们的文字里,我想,闲时,与这些文字结缘,也就能同诸位大家的思想、心灵相接相契,确是人生一大幸事!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万卷书是我不敢奢望的,可行万里路一直是我的追求。我无法用拙笔描述我所见过的美景,但每一处路过的风景,都会在我的心底,投影,定格。一路上,我记下了那流泪的石头,站在水中的树,夕阳下灿黄的杨,寒风中血红的枫;那孤寂的古战场,庄严的古刹,雄伟肃穆的轩辕殿;神奇的太极城,瑰丽的羊山;延河边巍巍的宝塔,高峡平湖的三峡巨坝,惊涛拍岸的壶口瀑布……途中都是风景,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一花一叶,一草一木,山川河流,鸟兽虫鱼,风花雪月……大自然把这些融成了一本大书,他用他独有的情态,用他特殊的魅力吸引着我,探索,翻阅,穷尽一生。
    注定此生,要与书为伴的话,我愿与之结友,若君子之交淡淡如水。存读书心,结文字缘,一路相携,一路馨香。
 

【责任编辑:贺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