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市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从“拉船纤夫”到“桐油大王”

作者:王元辉 发布时间:2008-05-04 09:28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在秦巴山区、汉水河畔的蜀河古镇,有一个被人称为 “桐油大王”的中年汉子,名叫黄明文。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和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用了近20年时间,不仅使自己从一名拉船纤夫,摇身变为身价超500万元资产的私企老板,而且让旬阳的桐油走向全国。在他成功的背后,却深藏着不少曲折坎坷的故事。

40出头的黄明文,系旬阳县蜀河镇曼湾村农民。为了生存,他吃过野菜、树皮、观音土。1986年夏季,黄明文高中毕业后便随父亲架船当纤夫,靠给别人运货维持生活。当时的汉江是黄金水道,上达安康、下通武汉。在运输旬阳山货桐油到湖北十堰、丹江口途中,黄明文发现贩运桐油比拉纤更赚钱,便偷偷背着父亲,买下50公斤桐油贩运到丹江口,赚了8块多钱。这钱在当时可以买下160个鸡蛋,第一次赚钱让他彻夜难眠。
从1991年起,黄明文便专事桐油贩运。5年下来,全家人的生活由此得到了根本性改观。他不仅新建了住房、娶妻生子,手头上还有好几万元的积蓄。随后,他筹集10多万元,租赁厂房、购置设备,开办起桐油加工厂。4年下来,又一帆风顺地挣回几十万元。并正式注册了“旬阳县蜀河明文油厂”,当年产桐油80多吨,经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景象。

2001年初,黄明文加工桐油首次突破300吨。正当他暗自庆幸之时,始料不及的是,天有不测风云,市场急转直下。桐油价格竟由原来每吨1.2万元下降到4000元,就这还难以出手。市场的突变,意味着黄明文即使倾家荡产三次也难以自拔。倔强的巴山汉子,望着汹涌的汉江,真想一头扑下去。
“敢在河里走,不怕浪掀船。”父亲铿锵有力的话语,坚定了黄明文活下来的勇气,他决心要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从头再来。他打起精神,用10个矿泉水瓶装着桐油样品,遍走湖北、四川、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天津等省市。每到一处,就买一本当地的电话号码簿,然后给有可能使用桐油的厂家一一打电话。3个月时间里,谁也说不清他打过多少电话,跑过多少冤枉路。
工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黄明文和南京、上海、山东、天津、四川及西安等7个厂家,签订了160吨销售合同,总算把部分产品销了出去。可是,屋漏偏遇连阴雨。由于种种原因,天津市宝底区某厂家,将27万元货款一拖就是三年,而四川某公司竟赖账17万元。货款不能按时回笼,银行贷款却又到期。眼瞅着当地十几家小油厂纷纷倒闭,精神将要崩溃的黄明文,一时陷入了绝境。
黄明文不愧是条汉子,他很快从恍惚中缓过神来,理性地分析了桐油市场,坚信市场疲软不会长久。他决心咬牙挺过这一关。于是,他向亲朋筹借,甚至借高利贷,以还到期的银行贷款。

2001年底,市场回暖。次年,黄明文开足马力生产,很快扭亏为盈。随着规模的扩大,他把白河、紫阳等县的桐籽,大量收购进行加工。当年就赚了几十万元。
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正当黄明文使出浑身解数筹资500万元,押上了400多吨桐油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导致桐油出口受阻,市场价格全面回落。很快120万元被蒸发,黄明文再次面临血本无归的可能。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他再次背上行囊,跨省奔波,竭尽推销自己的产品。最终在山东一厂家,以成本价销售了18吨桐油。一来二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为人忠厚的品行,深得对方的信任。从此,便与黄明文建立了长期的购销关系。后来市场逐渐回升,对方一次就购买了他300多吨桐油,并按时付了款。
诚信是金。2004年,黄明文以每吨1.48万元的价格,与山东那家工厂又签订了100吨供销合同,交货时间为一个月。可10天后,市场价格一路飙升到了1.7万元,就这还供不应求。但是,黄明文就是黄明文,他宁愿少挣22万元,也要按原价给山东供货,使对方深受感动,对他更加刮目相看。多年来,黄明文在银行贷款无数,但没有一笔贷款超期。
近20年来,黄明文的生产规模从50吨发展到1260吨,年实现销售收入从20万元到1680万元,利税从万元到过百万元。目前,旬阳的桐油通过他,已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国外。企业还带动100多家经营户、2万多种植户的发展。


【责任编辑:屈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