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县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陈明钰的“公益”情结

作者:李瑞清 发布时间:2007-07-26 08:33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随团考察无线数字电视,途径青岛,考察团的领导和同志都想见一见家乡走出去的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陈明钰。

也许是家乡人的心缘灵犀,我们如期在青岛相遇。认真审视着眼前这个年轻却满脸写着沧桑而又非常刚毅的人,潜意识中我已被这个人的积极乐观所感染。

陈明钰是旬阳走出的8万务工人员中最普通的一员,却又是不平凡的一员。他在人民大会堂作过报告,在央视新闻会客厅面向全国观众展示过风采,陈明钰的事迹经全国中省市县60多家媒体报道,他已成为2亿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兄弟心中的楷模。

如果说外出打工是青年人寻求梦想,倒不如说是迫于农村生活的困窘和压力,更是农村青年自强不息的奋争。

如果说是为农民工帮忙,倒不如说是对自己及同类人命运的真情相依,更是代表进城务工青年对现代城市文明融入的渴望。这奋争和渴望是原始的一种心理冲动,那么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已远远超过了打工的最初梦想,上升到了一种新的境界。他的一个志愿者张振海律师认真的告诉我,他是个部队转业干部,慕名去见陈明钰,连续多日看到陈明钰不厌其烦的接电话、打电话、作记录,再就是打工挣钱维持基本生活。他很不以为然,楷模原本这样的平凡,他决定跟踪陈明钰。陈明钰走在街上自觉捡起纸屑、垃圾放到垃圾箱内;遇到吐在地上的口香糖,他用手扣起放到垃圾桶内;看到下水道的井盖没盖好,他费尽力气把井盖搬回盖好,有的井盖变形了他便想办法恢复成原样;看到墙壁乱涂的广告他用抹布一点一点擦净。张律师感动了。这个普通的进城务工青年让他震撼,让他折服。青岛是个移民城市,是全国首批开放城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有很多发展机遇。很多人带着梦想蜂拥而至,农民工就有150余万。一时间,涌动着热流的城市出现了很多缺憾,特别是挣钱发财的冲动,让很多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正如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所感叹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又有几个人想到了要真正重塑自我融入城市,与城市文明和谐共生。而陈明钰在自我觉醒的同时付出极大的热情帮助农民工维权、讨工资、打官司,争取一个农民工的基本权利,更用一颗爱心为这个城市默默奉献。

他办起了“新市民之家”,为青岛150万农民工提供服务,开通了“小陈热线”,为全国的农民工排忧解难;又办起了农民工技能培训班,为农民工培训技术;到工厂企业讲课,给厂长经理出谋献策,改进管理办法,建立和谐的劳资关系。

他在二十天前结婚,接待亲朋好友是自助餐,可把婚礼6000元钱用于办农民工技能培训班,这一动举让我们考察团的全体同志为之动容,市电视台台长梁博泉激动的说“我又接受了一次心灵洗礼”,曾在青岛市委组织部电教处工作的一名领导动情的告诉我,陈明钰之所以了不起最紧要的有两点:第一是自强不息;第二是公益情结。

陈明钰因为这种情结这种精神而成为青岛“十佳青年”。实际上,陈明钰的公益情结正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呼唤的一种大境界。他忘掉小我,对农民工兄弟、对青岛这个城市倾注满腔激情而无私奉献,对自己,他总是安慰 “阳光没有照到的地方,总是有原因的,不要报怨社会!”

这种公益情结,来源于对社会对他人的一种责任,一种大爱胸怀。鲁迅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只要心中涌动着这种大爱,不管他是明星高官还是平民,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不可缺少的脊梁。这样的人多了,这个尘世才会变得更加温暖、和谐、美丽。

有了如陈明钰一样的一个个农民工,我们的城市从文明走向文明。

有了一个个胸怀大爱的脊梁,我们的社会从和谐走向和谐。

愿每个人们都多一点公益情结,为文明、为社会和谐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屈孝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