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旬阳县2007年经济工作会议上,甘溪镇大岭台等12个村的村干部走上领奖台,为每村领取1万元的奖金,至此县委、县政府已连续三年命名表彰经济强村37个,这些村的共同标准是实现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人均纯收入2400元以上,提供地方财政20万元以上,产销大户达到总农户的10%以上;各乡镇党委、政府命名表彰各类产业大户10914户。大批产业大户和经济强村的迅速崛起,舞活了旬阳农村经济突破发展的龙头,擎起了烟草、黄姜、蚕桑、畜牧、林果五大主导产业。从旬阳农村经济发展的轨迹可以看出,该县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强村大户战略,不仅推动了“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的形成,而且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咬定目标不放松
旬阳地处陕南秦巴腹地,生物资源丰富。多年来,旬阳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全县10万农户兴桑养蚕、种烟植姜、发展林牧,奠定了良好的主导产业发展基础。但是,随着农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如何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何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逐步形成独具特色、占领市场的主导产业?这是旬阳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始终思考的问题。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科学论证之后,2003年县委、县政府适时提出“百村万户”工程、全面实施强村大户战略。
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开展百强村建设的决定》,下发了《关于发展农村产销大户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用5至7年时间,在全县至少建成100个主导产业鲜明、基础设施配套、人居环境优美、群众生活富裕的经济强村和1万户产业规模大、科技意识强、质量效益好的大户。同时制定了强村大户创建验收标准,对100个强村和1万户大户逐个进行规划,确定发展重点,明确发展方向,并纳入全县国民经济计划总盘子。县乡把干部力量集中倾斜到农村一线重点扶持指导强村大户,每个村固定一个包抓班子,并实行县级领导联乡镇、乡镇领导包强村、一般干部抓大户、县直部门协助抓的包抓机制。
2007年春天的旬阳农村,随处都可以看到技术员奔忙的身影,他们不是在村庄院落培训技术,就是在田间地头指导生产,这是旬阳县委、县政府为推进强村大户建设而实施的“千人百村万户科技服务工程”的真实写照,全县共抽调千名技术干部进驻100个强村和1万户产业大户,对应强村大户类型,开展个性化服务。
该县还积极开展了领导干部抓点示范和与产业大户“结对子”活动。县委书记马赟在联系吕河镇冬青村期间,先后10次深入村上调查研究,结合村情把旬阳特色水果狮头柑作为全村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动员组织群众建立狮头柑示范园。他多次深入村民赵明启的狮头柑园实地调查,动员扩大规模,赵明启看到希望,于是又将自己仅剩的2.4亩承包地全部栽植了狮头柑,面积扩大到6亩,去年狮头柑收入4万元,成为全村狮头柑种植示范户。到目前,全村狮头柑园总体规模达1160亩,2006年狮头柑产量达15万斤,为农民增加收入100万元,人均果业收入1000元,成为全县果业大村。县上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为强村大户建设倾注了满腔热血,他们不仅亲自抓点,而且多次深入乡村开展调研,先后召开办公会议9次,解决强村大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强村大户建设顺利实施。据统计: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共抓各类示范点105个,抓点面积3.5万亩,联大户1360户。另有300多名干部走出机关,兴产业办企业,当起了产业大户和企业老板,有的还建起了产业示范园区。农口各部门把百强村同时作为本部门的业务示范点和精品工程点,抓规划,上项目,夯措施,形成了以村为主、乡镇负责、部门帮建、全民参与、齐抓共建的热烈氛围。
重点突破树典型
清明过后,我们来到甘溪镇桂花树村,看到家家户户忙于烤烟苗床管理和大田整地起垄,俨然成为一道风景。村党支部书记李守明介绍:“桂花树村380户1376人,连续5年种植烤烟1400亩,达到人均1亩烟,去年在干旱60多天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产值148万元,人均烟草收入过千元,成为甘溪镇烟草第一村。
桂花树村是旬阳县在强村大户建设中实施的重点突破村之一。该县始终坚持“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通过率先树立一批典型,带动面上工作开展。2005年,县委、县政府在扎实创建和严格验收的基础上,命名表彰了棕溪镇王院村、赵湾镇桦树梁村、甘溪镇桂花树村等10个经济强村,称之为旬阳百强村建设的十面红旗;2006年,县委、县政府在第二批布点的25个创建村中命名表彰了15个经济强村;2007年,县委、县政府在第三批布点的37个创建村中又命名表彰了12个经济强村。这些率先布点创建和命名表彰的强村大户,都是率先突破的旗帜和标杆。
为了推进强村大户建设快速铺开,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对强村实行科技推广、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土地流转、资金扶持“五优先”;对产销大户技术培训、产业用地、兴办企业、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建设用林采伐等实行“七项优惠”。三年来,定向培训产销大户1.2万户,对8000户产业大户修建烤烟炉、蚕室、圈舍用地等落实了按农用地对待的政策。
县上把项目资金向强村大户聚集,按照强村大户建设规划的先后顺序,县上相关部门把建设项目和建设资金紧跟强村大户捆绑使用,确保建设一个达标一个,近两年扶持强村建设资金4800万元,扶持产销大户2500多万元。此外,县财政每年还拿出100万元作为贴息资金,用于大户贷款贴息。
县委、县政府还建立健全了长效的考核奖惩机制,将强村大户建设作为县对乡镇综合考核的主要内容,作为评定乡镇年度工作的重要依据;各乡镇与干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将干部年度考核、评优树模与强村大户建设相挂钩;对达到强村标准的村给予重奖,三年来对通过验收命名的37个经济强村各奖现金1万元,共计37万元,巩固达标的村第二年再奖励3000元;对强村建设有功的村组干部办理养老保险;县乡每年对烤烟、畜牧、蚕桑、青竹等产业大户给予奖励,仅2005年县乡(镇)用于奖励产业大户200余万元,棕溪、关口、金寨等20个乡镇对烤烟大户除奖励现金外还奖励电冰箱、摩托车和大彩电。
一花引来百花开
该县不仅大力培育树立典型,而且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三年来,县乡(镇)先后在命名表彰的经济强村召开各类现场会50多次,以乡镇或以村组为单位自发组织到经济强村学习参观30多次,真正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效应。到目前,全县先后涌现出千亩以上的烟草专业村23个,千头养猪大村43个,千亩标准桑园年发种500张以上的蚕桑大村31个,千亩特色林业示范村22个,各类产业大户1万多户。
强村大户建设,卓有成效地加速了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最适地块和有技术、有资金、有土地的农户调整集中,促进了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以强村大户为依托,全县组建了25个蚕桑专业合作社,22个烟农协会,各产业强村也纷纷成立了畜牧、蔬菜、金银花、果品等专业协会组织,各类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活跃在广大农村,帮助农民创市场、谋发展,走出了一条“公司+协会+大户”的产业化发展之路,从而形成22个烟草基地乡镇,14个蚕桑基地乡镇和一批以畜牧、林果、黄姜、中药材为主的大乡大镇。
正是依靠这些强村大户和大乡大镇的支撑带动和示范引导,才取得全县年发展烟草10万亩,蚕桑面积发展到10万亩,林果面积发展到10万亩,黄姜留存面积10万亩,年出售商品畜40万头的良好成绩,才形成全县烤烟、蚕桑、畜牧、黄姜、林果五大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的大发展格局。2006年,全县农村主导产业实现产值近7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
- 上一篇:我县认真搞好烟水配套项目建设规划工作[ 04-10 ]
- 下一篇:旬阳启动“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 04-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