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县棕溪镇康庄村六组村民华容哲从1991年开始兴桑养蚕,如今已有标准化蚕室三间,2006年养蚕29张,收入2.7万元,仅此项一家四口人均纯收入近6800元,成为闻名远近的养蚕大户。2005年他荣获全县养蚕“三等奖”,2006年分别被市、县级评为养蚕大户。
低潮发展 高潮受益
养蚕是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产业。华容哲从1991年开始尝试养蚕,当年养蚕3张,收入在一千元,基本能够解决一家人的油盐酱醋问题。由于家里栽植的地坎桑较多,从1994年至今,坚持12年养蚕在10张以上,每年收入在4千元。2002、2003年是蚕茧价格的低谷,华容哲身边的部分蚕农开始冷淡蚕桑产业时,他坚持养蚕在12张,而且一如既往做好桑园管理,把蚕桑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到2004年开始向大规模发展,年养蚕17张,收入1.2万元;2006年养蚕数量增加到29张,收入2.7万元。谈到今年的发展,华容哲信心十足地说:“我继续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投入,今年养蚕不少于29张!”
抓好桑园管理 提高桑叶质量
重载轻管是蚕农栽桑普遍存在的问题,华容哲避免这一现象,做到了重载重管。首先每年对老劣桑园进行嫁接、改良,实现了桑树的优良化,提高了桑叶的质量,做到株株桑树见效益。今年康庄村建立了百亩桑园示范基地,他又新栽密植桑15亩。利用春、冬农闲时节,对桑树进行松土、除草、施肥、刷白、剪枝整形等一系列管护工作。其次避免烟桑矛盾,搞好规划。烟、桑是当地农民的两大主导产业,做到合理利用,在桑地尽量不栽烟或少栽烟。同时,实行春、夏、早秋、晚秋四茬养蚕,合理分配桑叶,不让桑叶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多养蚕。
转变观念 应用养蚕新技术
提高养蚕收入,科学养蚕是基础。如果按照普通方法养蚕,一个劳力每季最多养3张蚕。华容哲虚心学习省力化养蚕技术,并很快投入使用。2003年在政府的扶持下,建标准化蚕室3建,90平方米,解决了人蚕共室的问题。现在使用省力化蚕台6套,方格簇1800片,使用率达100%。运用小蚕共育技术,提高了小蚕成活率,今年他将建立80多个小蚕共育箱,对全村的小蚕进行无偿集中共育。
严把养蚕“三大关” 提高养蚕效益
经过多年的探索,华容哲有了自己的养蚕经验,总结了养蚕必须严把的“三大关”,在实践中取得了实效。一是严把消毒关:蚕室、蚕具在养蚕的半个月和一个周前彻底消毒,至少在两次以上。防止平时的细菌侵入,上叶前洗手、换衣,做好自身卫生。二是严把防病关:蚕病以防为主,防止结合,用药到位。家中常备蚕病药,做到及时防病,及时治疗。同时与“喂蚕无巧,一把石灰撒到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做好通风、干湿、冷热等细节的控制。三是严把上簇关:全部使用方格簇,减少下茧率。蚕上簇后做到勤翻,一般两到三次,避免“双公”或下茧的产生,提高蚕茧纯度和质量。做到关关到位,注重细节管理,抓好重点环节,确保养蚕质量效益。
- 上一篇:仁河口乡百户蚕农喜领万元“红包”[ 04-09 ]
- 下一篇:红军又一批老人喜领“五保金”[ 04-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