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黄姜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建议
我县属黄姜最佳适生区域之一,在1998至2001年间,由于黄姜市场行情看涨,价格一路走升,曾被广大农民奉为“黄金宝”,成为农民致富的希望,各乡镇也当作一项后续产业来抓。但在随后两年间,在虚高种子价格的刺激下,各地盲目扩张,导致泛滥成灾,如今在农民眼中又成了不值钱的“为难草”。原来的优势产业在优势地域尽失优势,黄姜产业现处于低迷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一、黄姜产业的现状及原因
(一)现状
1、面积锐减。全县由原来的20多万亩,几乎人均半亩,降到现在不足10万亩,棕溪镇原黄姜栽植大村枣元村由原来的2000亩降到现在的不足700亩,仍呈快速递减趋势。
2、市场依然疲软。今年市场上鲜黄姜收购价每市斤仍然不足0.2元,干姜片0.8元左右,今年新开挖的黄姜在农户家中堆放的随处可见。
3、农民毫无生产积极性。在利益受挫后,现在仍长在地里的黄姜,得不农民的管护,田间杂草纵生,有的地块由于雨渍等而造成黄姜烂死现象。
(二)原因
1、面积盲目增大,缺少市场分析。
这是导致黄姜产业下滑的根源所在,棕溪镇矾石村村民赵宗义在2000年种植5亩,每亩收入3000多元,于是在2002年与他人合伙到汉阴租地50亩,每亩需黄姜种350公斤,还专用肥等投入总计1200多元,两年后按亩产2000公斤计算,每公斤须卖到1元才能保本,如今每亩不足800多元,连开挖的费用都不够,只有空手而回,为此,家里负债两万元。甘溪镇红花坪村村民杨孝年一脸茫然地说:“前几年看黄姜价好,就每公年3元钱买了200多斤种子种植,第二年挖了舍不得卖,又翻种再繁殖,我们把它当命蛋子一样管护,哪想到现在每斤才卖到一角七分钱,跌到这样的价,仍很少有人收购,贩子们收购,有时打白条子,还拿不到现钱呢!我现在还有3亩没开挖”。据查,国内外在3至5年内,皂素需求总量为4000多吨,按平均亩产量和每吨皂素需求120吨黄姜计算,全国饱和面积为30万亩,在2003年全国就达到300万亩,而且集中在陕南和湖北郧西一带,1:10的比例,虽然终端产品价格变化不大,但严重的饱和度,使初加工产品无人问津,导致供需极度失衡。在掀起黄姜产业高潮时,没有充分去分析、论证市场行情和走势,严重相悖于市场运作的规律。
2、不注重产业优化,造成一定人为误导。
一是面对农民在既得利益的诱惑之下,没有做出发展的可行性计划。各地在产业结构调整上简单、盲从,造成黄姜在面积上单纯增大,误导了主导产业做强就是把面积做大,棕溪镇长沙村1999年黄姜面积不足200亩,到2002年,全村以黄姜为主,总面积达到2000亩,当年被表彰为“黄姜生产先进村”。少数重点发展村甚至提出了“无粮村”的口号,名副其实造成了一哄而上的局面;二是不择地块的种植,误导了区域的布局。在黄姜发展的高潮期间,无论是山里山外,还是在高山河边,那里有地块,几乎都可看到黄姜架的身影,村民只瞅到眼前利益,只追求产量,生产不规范,质量无法保证。
3、市场不规范,制约黄姜发展。
面临黄姜价格急剧下降,黄姜生产的加工企业,为了规避市场风险,各厂家不约而同的采用限收限产、间歇收购、苛求验收、超前降价等方法以防止自身利益受损。在收购环节上,小商小贩也参杂其中,棕溪镇除了原腾龙公司挂牌收购外,还有约十几家个体也在参与收购,枣元村村民王帮社在2003年将10000多公斤黄姜按每公斤1元的价格出售给个体户,至今手中持4500多元白条子,拿不到现钱,致使黄姜价格雪上加霜,受伤害最深的仍是姜农,王帮社等人说“我们现在只开挖,不再栽”,
二、几点工作建议
1、政府做好引导,克服农民短视。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经历这些年市场经济的磨练,在被调查的十多户中,只有少数农户懂得一些“逢俏莫撵,逢疲莫丢”的市场运行规则,但大多数人仍然存在着消及心理,提起黄姜生产,怨天尤人,大有将地里现存的黄姜斩草除根之势,这是十分不好的苗头,如不加以正确引导,黄姜产业会造成急速下滑的局面,很难抓住二次发展机遇。要引导帮助农民了解价格走势,在黄姜产业处于低迷时期,帮助、引导农民掌握及时、准确的信息,从大小市场综合分析,尽量规避风险,调整思路,理性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当年蚕桑生产在1992年之后与现在的黄姜生产现状极为相似,也受国内处市场价格影响,一路下跌步入低谷,每公斤价格不到10元,农民卖茧后甚至几年拿不到钱,在蚕桑老区棕溪镇的长沙村等地,出现了大面积的连根毁桑现象,在2001年后蚕茧价格复苏,现在每公斤18元,又成了农民当年就能见效快的家庭收入项目,由于当年大面积毁桑,现在长沙村由当年发种量较1995年下降了100多张。甘溪镇红花坪村四组组长李朝新说“2002年镇政府号召我们栽桑养蚕,干部费尽力仍有少数人不愿栽,看到现在每张蚕能卖到700多元,当年没栽桑的人又悔之晚矣,今年不用干部做工作,都抢着栽!”农民受市场导向的影响,是正常现象, 我们可以将签蚕桑生产的经验,市场运行有它独特之处,要抓住市场规律,挺住产业低谷期。
2、优化区域布局,尊循种植适地原则。
面对黄姜生产困境,应该让其退出水平地,改变过去农民随意种植的习惯,保持适度规模。实践证明,在棕溪镇长沙村,由于地处低山、汉江沿岸,土质适宜栽种黄姜,每亩丰产值可达到2500公斤以上,而在地处中高山的原鹤架村每亩产量不足1000公斤,而且草荒严重,栽黄姜效益不明显。应大力提倡采用间作套种的方式,在两年生黄姜地可套种玉米、芝麻、蔬菜等作物。新播种的可预留好行间作,甘溪镇桂花树村杨居满家今年在现存的4亩黄姜地里套种玉米,共收玉米2000公斤,收入2000多元,这种做法有效的补充因黄姜占地而带来的减产减收,又减少农民的损失,可保存现有的黄姜面积和生产“实力”。要选择适生区域合理布局,进行规范种植,所产黄姜在质量上才有保障。
3、提升技术水平,力争产业增值。干黄姜的皂素含量低于1.5%时,加工企业就无利可图,在产品收购中工厂以质论价,要提高黄姜的皂素含量,必须在质量上下功夫,着眼于黄姜发展远景,目前能代替提取皂苷的植物还不能大规模的生产,黄姜仍是最佳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原料。我们一是要大力推广“安姜三号”等优良品种,规范化种植,黄姜也要和旬阳的优质烤烟基地一样,要教育各农户牢固树立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品牌意识。二是还应看到,近年盲目跟进发展的新区,如河南和比邻的汉阴县、汉滨区等现已改种粮或其他作物,逐步退出黄姜生产基地,而我县属起步早,现存面积大的区域,黄姜栽植新区的退出,不仅为适生区提供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也为调整、优化、推广新品种提供有利时机。
4、健全联动机制,降低产业风险。将企业与农户构建成利益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御市场风险,现仅存的几家企业仍处于初加工层次,现在黄姜生产低潮时期,同样受到一定影响,企业应通过技术改造,着力于激素类药物的研制生产。引进龙头企业,上可连基地,下可接市场,有利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户的大市场相对接,在黄姜发展阶段,未能有效将企业与农户紧密相连,与农户形成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如形成契约式的合作关系,使黄姜的种植与企业的加工能力相匹配,企业向姜农提供良种、专用肥、技术支持、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服务,可减轻农民栽黄姜的风险压力,扭转“姜贱伤农”的现状。
黄姜产业困难与机遇并存,做好群众引导,合理规划布局,推广优良品种,提高黄姜企业深加工能力,是我县黄姜产业得以稳定、复苏的必由之路。
(县委农工部 乐荣斌 陈守敏)
- 上一篇:甘溪镇建立扶贫帮困的“四个一”机制[ 10-26 ]
- 下一篇:蜀河镇把承诺的事落在实处[ 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