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中心 | 手机版 |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您当前的位置: 旬阳县人民政府> 工作动态> 时政动态> 正文详情

身残志不残,深山教书育人几十年

作者:贾经博|刘惠 发布时间:2007-09-11 15:59 来源:本站原创
字体调节: A+ A- 操作:

为教学残疾教师手扶楼梯攀行台阶36年
在第23个教师节来临前夕,笔者走访了一位因患“小儿麻痹”而双下肢残疾的山区老师,他从1971年开始任教师以来,从教36年,以坚忍不拔的毅力,身残志不残忘我工作,默默无闻地扎根在山区教育事业上,谱写了一曲当代残疾人的绚丽人生乐章,他就旬阳县赤岩初级中学教师王炳成。
当笔者来到赤岩中学走进王炳成老师的办公室时,他正在为下一节初二二班的语文课备课。下课铃响,王老师就拿起教科书从办公室出发。他说:“近几年我们学校发展的比较快,上下院两栋教学楼,但是楼梯台阶也比较多,我腿脚不方便,每次上课都是提前慢行到教室外等候,以免影响学生的学业”。王老师手扶楼梯栏杆边走边说,遇到下雨,腿就痛的厉害,路面又滑,就需要拄拐杖,另一只手拿教科书又要扶栏杆,这样就无法搭伞遮雨,到了教室衣服都湿透了,孩子们很懂事,遇到下雨有我的课就到办公室门口接我,给我搭伞遮雨拿教科书。说道这里王老师开心的笑了。笔者大概数了一下,从他办公室到教室有200多步台阶,他就这样如此每天上下、往返艰难攀行,几十年如一日,有时跌倒了,摔伤了,未等痊愈就坚持上班。这一节王老师上的是语文课,他声音洪亮、声情并茂,全身心地投入在课文讲解中。课堂上气氛生动活泼,从学生们认真听讲及积极发言上可以看出,孩子们非常喜爱这位老师。尽管腿脚不便,但王老师的板书如行云流水,令人叹服。在课堂上,他站着授课,从来不因身体不适而马虎了事,因此,一节课下来,往往汗流浃背。
王老师说最多的时候他每天有近5个多小时的课程,加上课余批改作业,对于残疾的他来说劳动强度相当大,但他服从安排,不挑不拣,一丝不苟的完成各项教学工作。在前两年,学校领导考虑到他的身体,强行减少他的课程。现在他还兼代两个年级的美术课程。
今年56岁的王炳成老师是个性格乐观、豁达的人,面对身体带来的诸多不便,他能够坚强面对,尽心尽力投入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对得起自己的职业。除了教学外,王老师还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他擅长书法、美术、乐器伴凑。教务主任丰忠林老师说:“王老师是个热心肠人,每逢同事家的红白喜事,最忙碌、操劳的就是他,书写对联、室内布置,他都安排的井然有序。还经常利用休息时间为学校、单位设计刷写各类标语。由于他身体不便,但他能够克服困难,尽可能的走出去和同事们多交流,对工作从来没有主动要求学校照顾,他认为工作充实是他最大的快乐”。2004年他所代的学生有一百多幅优秀书画作品参加了“陕西省首届青少年法制教育书画摄影大赛”,其中有四十一人获奖,他本人也荣获本届大赛“伯乐奖”。他还积极投身于当地文化娱乐活动,为当地组织的历次文艺演出编写剧本,设计舞台,制作道具,以及乐器伴奏,为打出赤岩特色文化品牌作出了贡献,同时也体现了一个残疾人的人生价值。
王老师的家和学校隔着一条小河,在过去没修小桥之前,他饶路回家,现在有了小桥方便了许多,对于常人走五分钟的路,他回家就要走二十分钟。王老师的妻子也在本镇中心学校教书,大女儿出嫁,小儿子在外地上学,家里还有一位已91岁高龄的母亲,每天王老师和妻子放学后都要回一次家,照看母亲,嘘寒问暖,照顾母亲的起居生活,竭尽全力让母亲幸福的安度晚年。
王炳成老师在36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探索、实践、总结,围绕课改撰写的题为《教中求“活”求“新”,学中求“乐”求“趣”》的教研论文,刊载在“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会刊”上,刊名为〈〈新课程研究〉〉,将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同行分享。
36年的辛勤付出,王炳成得到人们的赞许及认可。先后被授予陕西省“十杰残疾人”,旬阳县“全县自强模范”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历届被推举为安康市残联、旬阳县残联代表、残联主席团成员。
采访结束他说;“我虽然年龄大了,走路日渐艰难,但为着这沉甸甸的责任,再困难我也要走下去。


















独腿人的风采
——记旬阳县金寨乡谭家院中心学校教师刘存良二三事
一场意外的车祸,让青春年少就饱尝人生之大不幸的刘存良,养成了自立自强,奋斗不止的拼搏精神。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数年如一日,自强不息,兢兢业业,用智慧和汗水培育和浇灌着一批批祖国未来的花朵。
89年冬的一天,对刘存良来说,那简直是一个阴霾的日子,正当满怀信心备战高考的刘存良在上学途中,不幸突遭车祸,经过紧张抢救,生命挽留住了,但从此失去了一条左腿。在医院的日子里,他几经绝望,脑海里不停闪现出许多可怕的念头,甚至想到了轻生。好在许多亲朋好友的关心,帮助,劝说下,他终于打消了轻生的念头,选择了活下去。他依靠拐杖,又一次倔强地站立起来。
93年10月,由于好心人的帮助,力荐他当上了代理教师。初始,被分配到只有他一个教师的村级小学。当看到“巴掌”大一块校园场地都已经“苔痕上阶绿”了,更别说破烂不堪的桌櫈,四面透风的墙壁,坑洼不平的教室地面,脱落不成形的黑板。站在讲台上,望着40多双天真无邪求知的双眼,此时的刘存良选择的不是放弃,而是坚持。这一坚持就是14年。在这期间,有心酸的泪水,更有甜美的甘露。有不少的付出。也有更多地得到。
记得有一次在乡教育辅导站开会,开会结束后已是晚上九点钟了。大多数老师都劝他在辅导站住下第二天再回校,可刘老师怕影响第二天的上课,坚持连夜往校赶。七、八里的山路,他迈着蹒跚的步伐艰辛地走着、走着,刚走到中途,不幸的事发生了。他的假肢出了问题,将他从两丈多高的山路上摔了下去。幸好被村民发现,及时得到包扎救治之后,他再次坚持连夜赶回了学校。
事后,妈妈去看他当看到正在吃饭的儿子手里端着莴笋叶子炒米饭,一问,才知已是连续吃了第五顿了。妈妈摸着儿子清瘦的脸庞心疼地哭了。当着母亲面的儿子也面带难色地说“妈妈,教我做饭吧。我自己吃得咋样,无所谓,就怕亏了孩子们。这些孩子全都是走读生,最小的五岁,大的八九岁。中午饭全部从家里自带的,我要负责给他们炒饭、热饭。如果做的不好,会影响孩子门的食欲,岂不是亏了他们。”正因为怕亏了孩子,刘老师学会了做饭。数年间如一日,无偿地供给学生开水,炒饭、热饭,接送孩子们过河。遇到汛期和特殊天气,就把路途较远、隔河渡水的学生留下来,和他同吃同住,即使在周末也不回家,他更注重和留守学生,后进生谈心、交朋友。学生的家长无不感激地说“刘老师真好,把娃交给他,一百个放心。”
面对牙牙学语的孩子们,刘老师从手把手教会一撇一拉,一横一竖,备好每一节课,批改好每一道作业题做起,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在教中学,在学中教,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常把自己微薄的月薪全花在了买各种教学有关的书籍。白天忙上课,晚上“秉灯”苦读到深夜。遇到难解的题,一一用笔记本纪录下来,办公桌上密密纪录各种情况的笔记本马了一大摞。通过写信,打电话,上门拜访等方式向名师,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求教。功夫不负有心人。数年下来,他所教的学生个个都以优异成绩考入了重点中学,甚至大学。98年,他本人也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人才入库考试,政审优秀,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被正式招录为人民教师。
转正过后的刘老师,没有满足和懈怠,有的只是更加坚定的信心和代好每一门课程的决心。确实如此,就连难度最大的体育课,他都认真对待,从不缺席一节课。让把记忆拉回从前,初始给学生上体育课的哪个难场境,真让人无法想象,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连起码的立正、向左向右转、踏步走都做不好,数节课下来,学生的队子仍是立不正,走不端,甚至有的学生把刘老师的蹒跚步伐误认为示范跟着学了起来,弄得刘老师哭笑不得。他不怪学生,只是怪自己的示范步子不规范。为了不影响学生们的规范动作,于是,刘老师从自身开始坚持苦练规范动作,一次不行二次,二次不行三次。腿磨破 出血了,包扎过后再练。多少次假腿掉了,人摔得鼻青脸肿,学生们看后都害怕,苦苦哀求老师不要再练了,可刘老师仍然坚持着,至练到动作规范为止。学生们被刘老师的坚持不懈和认真负责的精神所感动,体育课上,没有一个学生舍得偷懒,坚持做好每一个动作。跑步,爬竿,作体操,打乒乓、打篮球等体育项目,学生们的基本功都不错。闲暇之余,刘老师便和学生们在乒乓台前,篮球架下时不时过上几招。就这样,在一次全乡数所学校举行的体操表演大赛上,刘老师带来的学生以优秀成绩获得了集体三等奖。所有在场的师生、观众无不惊叹,热烈的鼓掌声在空中久久回旋。
刘老师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用自己一双残缺不全的双腿,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沿着教育事业的路一步一个脚印的走着,没有炫耀,没有张扬,有的只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踏踏实实地工作,正如人们常说的:蜡烛默默燃烧了自己,却永远照亮了别人。这句话,难道不正是这群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真实写照吗?(刘慧) 









【责任编辑:屈孝旭】